内容简介:
本套书共8册,是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重磅科研成果,帮你实现心理自助!8册分为别为:
1.《发现你的行动力》
2.《夜脑:在睡眠中自动学习的秘密》
3.《怪诞心理学:揭秘日常生活中的古怪之处》
4.《总能让你赢的101个怪诞心理游戏》
5.《不可思议的心理控制实验》
6.《那些怪诞又实用的日常心理学》
7.《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
8.《正能量2:幸运的方法》。
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英国著名的怪咖心理学教授,致力于以科学方法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看似无法用理性思维理解的行为。被《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誉为“当今世界上最有趣,最具创新性的实验心理学家”。曾是获奖无数的职业魔术师,为伦敦魔术协会会员。后获得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并获颁剑桥大学三一学院Perrott-Warrick奖学金,目前任教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心理系。
他是被英国媒体频繁引述的心理学家,曾在英国皇家学会、微软、谷歌、加州理工学院、加拿大皇家学院演讲,在BBC等知名媒体上进行以成千上万人为对象的大规模实验,他的研究在英国超过150档电视节目上播出,并定期出现在BBC第四电台做节目。他在YouTube上的心理学频道播放量已超过5亿人次。许多环球知名科学期刊都报道了他的研究,有更多国际媒体,如《时代》周刊、《每日电讯报》及《卫报》专题介绍他的研究。他更接受过数百个广播与电视节目专访,经常与各界名人合作。
激励大师和商业导师们经常向人们传播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就要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快乐的情绪,你会感到更幸福;想象完美的自己,你会越来越成功;像一个百万富翁一样思考,你会奇迹般地致富。
理论上说来,这一理念相当合理。然而,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往往行不通。调查显示: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很难保持快乐的情绪;员工们无论怎样在脑海中想象完美的自己,还是无法得到职位上的提升;梦想拥有无尽荣华的人,还是赚不到理想的财富。
其实,改变不一定要充满挑战性。
“始物于行”。
欲知更多,敬请阅读原书
作者简介:
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享誉全球的顶尖心理学大师,英国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一教授。
多年来,理查德·怀斯曼致力于发掘灵异事件背后的心理秘密,他不仅在闹鬼的古堡里度过几个不眠之夜,还前往印度调查灵异大师,他也曾试图和死者对话,用意念控制周围的人,他还尝试读出每个陌生人的心思,用梦预言每一次灾难,养一条会通灵的狗。
时至今日,理查德·怀斯曼已发表关于灵异现象和事件的学术论文50多篇,并著有《怪诞心理学》等多部畅销书。
他曾在英国皇家学会、微软公司、加州理工学院、谷歌公司和英国皇家学院发表过演讲。超过百万人参与过怀斯曼教授的大众实验。他在YouTube上的视频拥有超过1000万的点击收视率。泰晤士高等教育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他是英国媒体最常引述的心理学家。怀斯曼教授在Twitter名人微博的排行榜上,被列为“必须追随”的科学家。
2010年,理查德·怀斯曼被英国《独立报》称为 “让世界更美好的一百人”。
试读:
心理学天才威廉·詹姆斯将颠覆你的世界观,教你学会随心所欲地培养乐观的情绪,想办法制造欢乐……
“始物于行”
——歌德《浮士德》
1.改变一切的简单理念
1879年,德国心理学教授威廉·冯特成为世界上首位在实验室中进行心理学实验的人。这一历史性事件发生在莱比锡大学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实验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人类大脑的。
冯特在这场标志实验心理学诞生的实验中,本可以选择研究任何一个吸引人的主题:关于人类为何坠入爱河,为何会相信上帝,甚至为何有时会自相残杀。但是,“毫无幽默感且不知疲倦的”冯特偏偏选择做了一个奇怪,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小铜球实验。
冯特和他的两个学生凑在一张桌前,将计时器、开关和一个精心设计的金属台连在一起。金属台上放有一个铜球,一个学生将手放在开关之上几毫米处。几秒钟后,铜球自动从台子上下落,同时计时器开始启动。当听到铜球掉到桌上时,学生触动开关,计时器停止工作。通过仔细记录计时器上显示的数据,冯特创造了心理学上的第一个数据点。
你也许会想,一天或者几天的实验后,冯特最终将合上他的笔记本,撰写实验报告,继续下一个更有趣的研究。这想法很不错,但是很遗憾,你想错了。事实上,未来几年,他一直在观察数以百计的人对于这个实验的反应。就像物理学家试图鉴定一种物质的基本成分一样,冯特和他的团队试图发现人类意识的基本组成。冯特要求部分实验参与者在听到球碰到桌面的声音时立即按开关,要求另一些实验参与者在完全意识到球撞击桌面的声音后再按下开关。在第一种情况下,观察者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铜球上;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当实验参与者较好地达到相应要求时,冯特认为,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简单的反射,而第二个反应则牵扯了人们有意识的决策。当然,不出意外,许多实验参与者一开始无法分辨这两种不同情况的细微区别,所以他们往往会被要求完成上万次测试后才能进入实验阶段。
通过对铜球实验数据认真、艰苦的整理,冯特最后得出结论,反射反应平均需要十分之一秒,但参与者们留下的关于球落地声音的印象非常模糊。与之相对,有意识地听球声音时,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是十分之二秒,但他们对于球落地的声音的印象清晰得多。
在解开了以上关于人类反射反应的谜团后,冯特后来又投身于数百个相似的实验中。他的研究方法意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19世纪几乎每个涉足探索人类大脑研究的学者都会承袭他的方式。在全欧洲的心理学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几乎想都没有多想,就延续了那样的实验。
但是,在美国,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年轻哲学家、心理学家没有这么做。
威廉·詹姆斯是个非凡的人物。他于1842年生于纽约,父亲是一位独立、富有、人脉广泛、有点怪癖的独腿宗教哲学家,致力于五个孩子的教育。因此,他的童年时光多数接受的都是私人教育:参观欧洲顶尖博物馆和画廊,与作家亨利·梭罗(1)、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2)、新闻主笔霍勒斯·格里利(3)等文化名流交游。
威廉·詹姆斯早年习画,但在20多岁的时候放弃艺术,进入哈佛医学院学习化学与解剖学。1872年,时任哈佛校长,同时也是詹姆斯家族多年好友的查尔斯·艾略特聘请詹姆斯在哈佛讲授脊椎动物生理课程。在那里,詹姆斯很快发现,自己被人类心理之谜深深吸引。于是,1875年,他参与了美国首个心理学课程学习。此后他评价说:“我听过的第一节心理课是我自己教授的心理课。”
詹姆斯认为冯特的研究工作过于琐碎,为此甚感惊愕。他坚信心理学研究应该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詹姆斯彻底背离铜球实验、反应时间等传统实验做法,转而将精力集中在一系列更加有趣并且实用的主题上,如:信仰上帝是否正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自由是否真的存在。
冯特和詹姆斯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研究人类思想的方法上。冯特比较死板沉闷,其课程严肃庄重,作品乏味拖沓。而詹姆斯则不拘小节,朴实无华,穿着随性(戴着大礼帽,拄着手杖,身穿及膝大衣和红格纹裤子)。他经常会开些玩笑,说些轻松幽默的题外话,以至于他的学生甚至觉得该建议他严肃一点。并且,他还会写一些浅显易懂、幽默诙谐的文章(他曾经写道“如果连可怜的蟑螂都能感受到单恋的痛苦,这就是个没良心的世界”)。
并且,詹姆斯和冯特的工作方式也截然不同。冯特招募了一大群学生做他精心设计、严密操控的实验。新人们到冯特实验室的第一天,要先排好队站着,然后由冯特依次向队伍中的学生们发放实验操作要求说明。一周结束后,冯特会像一个法官或评审一样,听取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与导师的理论不相符,就有可能被判不及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詹姆斯喜欢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讨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他曾经抱怨他的同事“以自己最虚伪的一面对待学生”。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丝毫不掩饰他们对彼此的憎恨。詹姆斯文风颇具诗意,甚至有评论说他把心理学论文写得跟小说一样,他哥哥亨利则把小说写得跟心理学论文一样。对此,冯特完全不为所动。当应邀评价詹姆斯的作品时,他说道:“美则美矣,但那不是心理学。”对此詹姆斯做出回应,指责冯特的理论前后不一,每本书讲得都不一样,“不幸的是,他永远也不会遭遇自己的滑铁卢……如果将他像虫子一样切成很多段,他的每一段肯定都能自己爬行……你杀不死他”。
尽管冯特的追随者众多,詹姆斯寡不敌众,但后者坚持自己的立场。当几乎欧洲的每个心理学家都沉迷于研究各种根据冯特经典的铜球实验演变而来的奇怪实验时,詹姆斯仍穿着他的红格纹裤子游荡在哈佛校园里,鼓励学生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詹姆斯的坚持没有白费。如今,翻开任何一本当代心理学课本,你很难发现关于冯特或者他的铜球的记载。然而,詹姆斯的思想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并且,他被视为当代心理学之父,其代表作《心理学原理》自1890年首次出版以来,就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最具启发性、引人入胜的心理学书籍”。并且,此书现在仍是行为学研究的必读书目。哈佛心理学系将其建筑命名为“詹姆斯楼”,并且每一年心理学协会都会颁发“威廉·詹姆斯奖”,奖励在心理学领域做出最杰出贡献的学者。
詹姆斯最杰出的贡献,也许应该是他发现了大部分人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背后的秘密和实质意义。1892年,他反思了了解人类心理的方法的重要性,并且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当时引起他注意的一个现象:
我们为什么在高兴时而不是在生气时微笑?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跟一个朋友谈话一样,在面对一群人说话时仍能侃侃而谈?为什么一个妙龄少女会让我们陷入疯狂?也许一个正常人会这么回答:“我们当然会笑,我们看到一群人时心当然会怦怦直跳,我们当然爱那个有着美好灵魂更有美丽外貌的少女,爱总是让人变得丧失理智、难以捉摸!”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引导詹姆斯创建了他最有争议同时也最具革命性的理论,扭转了我们对人类思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