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最好的抉择》是医生和患者做出恰当医疗选择的启蒙书。如何分辨虚假医疗广告和真实有用的医疗信息?选择好医院还是好医生?治疗真是多多益善吗?要不要因为费用放弃治疗?……看病就医中所有的困惑都将在这本书中得到解答。
书中两位哈佛医学院教授,通过亲访追踪16位高胆固醇、甲亢、乳腺癌、肝癌等患者,从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角度,分析比较了不同职业、背景的患者在面临相同医疗问题时的不同选择,揭示了患者同病不同命背后的种种决定力量,提出了有指导意义的谏言。
《最好的抉择》邀请了众多知名医生、媒体人和患者家属针对每章内容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教你做聪明的患者,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最佳决策。
作者简介:
杰尔姆•格罗普曼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主任,在癌症与艾滋病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至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担任住院医生,先后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定期为《华尔街日报》《新共和》《华盛顿邮报》撰文,《纽约客》签约作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帕米拉•哈茨班德
●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美国知名内分泌科医生,被评为“美国最好的医生”之一。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在甲状腺、肾上腺等疾病和女性健康领域颇有成就。
●常与丈夫格罗普曼合作一起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及其他科学期刊撰稿。
试读:
这本书的名字如果直译,应该是“人人都有几根医脑筋”或“天生有医心”,细琢磨,还真有几分道理,在当今的慢病时代,一位老鸟级(5年病史以上)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通过体验习得与自学掌握的高血压、糖尿病诊疗知识,可能比一位菜鸟级住院大夫还要多,互联网的便利更使得新知识层出不穷。不过,面对医学知识洪水般的“涌现”,一般的患者还是缺乏专业的甄别和选择能力,怎么办?不是要继续增加知识投放,而是要提升患者家人的分析与鉴别能力,并且不能离开专业人士的引领与参谋。我的朋友吴海云大夫,他是301医院的知名专家,他给病人的忠告是交几位医生朋友,我的补充是,要找一两位能跟你说私房话的好医生做朋友,能说私房话,交情才深,关系才铁。
《最好的抉择》就是两位老外医生的私房话实录,把密友之间的私房话拿到大庭广众来说,其实有几分不忍,各位不是作者铁哥们儿的读者分享时也不必拘谨,姑且偷着乐吧。很显然,这夫妻俩不是科学主义、消费主义、知识至上的追随者,而是有科学头脑,兼具人文情怀,有过社会历练,对生命彻悟的智者。“老外”说话喜欢直来直去,说它是私房话,因为人家没有装腔作势,也没有穿靴戴帽,不卖弄知识与学问,也不寻求自我保护(说一半,藏一半),而是屁股坐在患者的凳子上,把心交给病人,真心实意地帮助病人与家属来做兵棋推演,绘制明智的框架图(整体决策)与详尽的路线图(诊疗路径)。穿越技术的团团迷雾,捅开消费的窗户纸,自曝家底,自叹无奈。如同兵无常势,战无常法,人类生命是一个美丽的谜团,玄妙无比,医学却只是一门不完美的学问。虽说诊疗决策离不开坚硬的科学与先锋的技术,更不能离开内心的德性与人性良知,面对时而生机无限,时而危机重重的医疗迷局,即使医生人人都宅心仁厚、一往情深、百拼千搏,最后还有可能万般无奈、忍痛撤离。若要给医疗“兵法”一个精准的归纳,两句话:做聪明的病人,做明智的决策。
翻开书,仔细盘点书中的“9章”兵法,来看看两位美国医生都说了哪些有价值的私房话?
首先,既要尊重科学,也不能被科学主义绑架,当今医疗活动中检查项目多之又多,不胜枚举,但数据是死的,病情是活的,切不可迷信权威数据。对于医生来说,治疗方案绝非依据某一权威的检测数据就能贸然决定,医生需要了解患者在病况之外的生命境遇,进入患者身处的场景,与患者充分沟通。只有与患者共情、共识的忠告才是最好的忠告。
其次,苦难的悲悯与共情来自于生命的体验,多找那些自己或亲人曾罹患疾病的医生看病,因为他们遭遇过苦难,会悲悯敬畏。所以,中医历史上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说,也无怪乎柏拉图会感叹:“只有生过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这句私房话说来有点儿损,但的确是实情。
其三,到医院去会医生,不要有炫耀财富的土豪之心(医生,你不要考虑钱的问题,有什么好药,好技术统统上来),也不要当“技术迷”,或“技术控”(最好给点什么最新的药物,用上最新、最尖端的技术)。要明白,临床上的最佳诊疗方案不是技术最牛、花费最奢的方案,而是最适宜的、最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