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
周公的这些举措,开创了新的华夏文明。五百年后,孔子编辑儒家“六经”,系统整理周公的理论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学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
概而言之,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作者简介:
李硕,青年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和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历史地理研究。
著有《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楼船铁马刘寄奴:南北朝启幕战史》等,在《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试读:
从作品看李硕,以为他的“专业”就是中古史——搞魏晋南北朝 的,侧重战争史。显然,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学术圈视角:哪位学者 都得有个“专业”嘛。及至看到《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 的早期华夏》,才知道他的第一本书就是写孔子的,而《孔子大历史》 已是十年后的大幅增订本。
真是要对李硕的贯通刮目相看了。从南北朝一下穿越到了春秋, 把几乎写滥了的孔子又娓娓道来地捋了一遍,从生写到死,居然又写 出了新意,让人心生敬佩。在《孔子大历史》的后记中,李硕曾提到, “之前的商朝和西周历史记载太少,更不好讨论”,但附录中已收录《周 灭商与华夏新生》作为外篇之一:“因为有了周公一代人的历史,才 能更深入理解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显然,《翦商》就是在这一长文基础上的巨幅扩写。追根溯源至此, 你不由得感叹并由衷钦佩:他一直跟着感觉走,他的好奇心太强,对 于开拓新领域,太不畏难了。
那么结果呢?先袒露下读李硕这本书前的真实心迹:既然进入了 我们这片扑朔迷离、难啃难缠的上古史与考古领地,就得从专业的角 度好好审视审视了。不意,这书读起来就让你放不下,最后,我要用“震 撼”二字来形容自己的感觉和心情了。
李硕是讲故事的好手,从引子开始翻了几页,我就被吸引住了。 作者认为人祭(杀人向鬼神献祭)的消亡和周灭商有直接关系,甚至 引发了华夏的新生,于是开场就复原了一场殷商晚期的人祭仪式。“然 后开始杀人”——“震撼”的感觉就是从读到这几个字开始的,“第 一轮杀了 19人……这次至少杀了 29人……然后是第三轮杀人。这次 杀了 24人……”(第3—6页)作者平静地按时间顺序,细致地描述 了殷墟祭祀现场发生的一幕幕。这用的可都是我们颇为熟悉的考古发 掘材料啊。在那些枯燥的数据和冷冰冰的叙述面前,我们曾“麻木” 地做过“研究”。然而这次,我被震住了。没有人这么写过,怎么此 前没有读出画面感呢:“对商人来说,在聚会典礼时杀戮异族,不仅 仅是给诸神奉献祭礼,也是让围观者获得精神刺激和满足的‘盛宴’, 比如,多处人祭坑留有蓄意虐杀的迹象,尤其当人牲数量不足,献祭 者还会尽量延缓人牲的死亡,任凭被剁去肢体的人牲尽量地挣扎、哀 嚎或咒骂。这种心态,和观看古罗马的角斗士表演有相似之处。”(第 393—394页)这种带有声音的、残酷的画面感,只能用文字来表现。 在视频和音频节目中,呈现得肯定都是有限的。
说起来,李硕在本书中所描述的,都是我这个在新石器时代至夏 商周考古领域熬至“资深”的学者所耳熟能详的,但他的视角和写法 却又使我耳目一新:他赋予了我们熟视无睹的诸多场景以画面感,他 推出的若干结论你没想过,但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或许,这正 缘于李硕与考古学和上古史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使得他可以避免 我们这些“身在此山中”者的诸多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