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跳出“礼崩乐坏”的旧视角,从国际政治博弈和国内政治演化视角解读春秋历史,是一本以学术研究为背景的大众历史读物,分为“齐桓篇”“晋文篇”上下两册。
《齐桓篇》围绕“齐桓霸业”这一春秋政治关键词,从西周旧秩序崩溃说起,展现春秋前期诸侯强国探索和构建中原新秩序的历程,重点讲述齐国四代君臣不懈努力,最终由齐桓 公团队成就称霸伟业的史事,并细致剖析管仲改革在成就齐桓霸业中的重要作用。
《晋文篇》讲述晋国在变革中兴起,在磨难中壮大,在晋文公团队领导下称霸,并 与南方霸主楚国共同构建天下新秩序的历程,并从宏观角度梳理了春秋国际秩序“迷 茫——探索——新常态——制衡态”的演化脉络,展现春秋前期历史的发展大势。
作者简介:
试读:
晋国霸业的起点
曲沃小宗夺取晋国政权
分封曲沃国:晋国内乱的导火索
晋国的内乱是从西周晚期的晋穆侯时期(前八一一年至前七五五年)开始的。穆侯夫人在前八〇五年条之战后生了嫡长子,立为太子。由于这次战役晋国战败,与敌对的戎人结下怨仇,因此穆侯给太子命名为“仇”。后来他的次子在前八〇二年千亩之战后出生,由于这次战役晋国得胜,因此穆侯给次子命名为“成师”。根据《左传》记载,师服(晋国名叫“服”的乐师)评论这件事说:“奇怪啊,君主这样为儿子命名!那命名规制道义,道义引出礼制,礼制作为政事的本体,政事得体就能端正民心,因此政事能有所成就,而民众听从君主的命令。违背这正道就将催生动乱。美好的一对叫做‘妃’,结怨的一对叫做‘仇’,这是自古就有的命名依据。如今君主给太子命名‘仇’,却给弟弟命名‘成师’,这就是开始预示动乱了。哥哥大概会被废吧!”
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左传·桓公二年》)
在《史记·晋世家》记载的版本里,师服的话更加直白:“奇怪啊,君主这样为儿子命名!太子名叫‘仇’,仇是仇敌的意思。少子名叫‘成师’,成师是宏大的名号,是成就事业的意思。名称,应该根据事物自身的性质来命名;事物,应该根据自然的秩序来确定。如今嫡子、庶子的名与其尊卑相反逆,此后晋国怎能不发生变乱呢?”
但是,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若从叙述太子仇、公子成师出生背景的行文看,两人似乎都是夫人姜氏所生。若是这样的话,则成师应为嫡次子而非庶子。然而,《史记》版本说他们两人之间是嫡庶关系,不知是错误还是另有所本。为谨慎起见,以下只称太子仇一支为“大宗”,弟弟公子成师一支为“小宗”。
从表面上看,晋穆侯两次命名,都是遵循同一规则,即纪念某次重大战役的成败,似乎并无偏颇之处。然而,如果晋穆侯重视关爱太子的话,就绝不会给他起“仇”这样的恶名。太子得恶名,次子得美名,这背后的真实原因很可能是穆侯偏爱次子,不然的话,他完全可以采取另外一种与长幼尊卑相适合的命名规则。这种颠倒的命名又会进一步强化两个儿子的实际受宠情况:可以想见,每次晋穆侯唤太子之名“仇”时,想到的是条之战的失败,而呼唤次子之名“成师”时,想到的是千亩之战的胜利。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对于太子仇的地位也是有害无益。
晋穆侯对太子仇的冷落开启了觊觎君位者的野心。前七八五年,穆侯去世,他的弟弟殇叔废太子仇而自立为君,太子出奔。前七八一年,太子仇带着一群忠于他的党羽回国,袭杀了殇叔,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君位,在前七八〇年正式即位,就是晋文侯。
如本书第一章所述,晋文侯在平王即位、东迁重建周王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竹书》和《系年》都认为是他杀了与平王对立的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乱局。此外,《系年》认为是他拥立了平王,《竹书》认为是他会合卫侯、郑伯、秦伯,率领军队护送平王东迁到了成周。在了解晋文侯的身世之后,我们发现,他和周平王一样,都是王后/夫人所生的正牌太子,都有过被废黜后流亡在外的经历,这也许是晋文侯在两周之际的乱局中坚定支持平王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