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块曲奇饼干所含的能量,其实比等量的TNT炸药还多,那为什么不用饼干去爆破大楼?物理学上的卡、千卡,减肥人士所说的“大卡”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物理学减肥窍门?电动车清洁、便利,但它至今没有取代汽油车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如何利用波的知识避免台风、海啸、地震对我们的伤害?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还是媒体炒作的?人类要对全球变暖负责吗?要负多少责任?核弹的“核”与核电厂的“核”,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吗?有人说,人类正在耗尽化石燃料,有人却矢口否认,这让你心存担忧吗?
你知道吗?物理其实是一种高科技范儿的人文教育。懂点物理,能改变生活,开阔眼界,让我们了解和关心身边的世界。大到头条国际大事,小到日常活动,都涉及许多重要和前沿的物理知识。
本书源自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穆勒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开设的通识课,连续几年受学生热捧,教室座无虚席。成书后十余年里多次再版,成为15所美国名校教科书,获《科学》杂志高度赞誉。
作者以全新的视野、幽默的语言,从热、声、光、电、原子能、量子、宇宙论等13个角度,阐述了新能源、核安全、太空探索、减灾防灾、全球变暖等热门话题中的物理知识,同时解释了减肥、开车、听歌、购物等日常生活背后的科学。
跳过烦人计算,摆脱复杂公式,直达精髓,培养智识。
本书不仅帮助我们消除对物理的刻板印象,更是新时代每个人必修的科学人文课。
作者简介:
试读:
能量、功率以及爆炸
白垩纪末期正值恐龙生活的黄金时代,但当时一颗直径约为10英里的小行星或彗星以每秒20英里左右(比现在最快的子弹还要快10倍以上)的速度冲向了地球。很多这样的大型天体都曾经和地球擦肩而过,但是这一颗却真的击中了地球。这个天体几乎没有遇到空气的阻力,它在瞬间穿过了大气层,并在身后短暂地留下了一条真空通道。它撞击地球时的力量如此之巨,以至于它和周围的岩石瞬间升温至1000000℃以上,这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热一两百倍。小行星、岩石以及水(如果击中了海洋)全部瞬间汽化。爆炸释放的能量比1亿兆吨TNT爆炸所产生的能量还要大,这比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能量总和还大1万倍……不到1分钟的时间,不断扩大的陨石坑就达到了60英里宽、20英里深。这个坑还会变得更大。撞击产生的炽热的汽化物质已经喷射到大部分大气层中,高达15英里。1分钟前仍然是发光等离子体的物质,现在开始冷却,凝结成尘埃和岩石。它们会散布到世界各地。
——理查德·A. 穆勒,《涅墨西斯星》
假如一颗像珠穆朗玛峰那么大体积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没人会怀疑它能造成多么巨大的破坏。同样,我们也不会怀疑这样的天体是否存在(图1.1)。这种威胁是很多灾难电影的主题,包括《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地球浩劫》(Meteor)、《天地雄心》(Armageddon)等。小行星和彗星经常会从地球旁边飞过。每隔几年,我们就会看到报纸头条上“侥幸脱险”的标题,报道中会出现一个“只差几百万英里”就撞上地球的天体。这还远远称不上侥幸。地球的半径大概为4000英里,所以,相距400万英里的擦肩而过就相当于从千倍于地球半径的地方掠过,这样击中地球的概率之低堪比在标靶上击中一只蚂蚁。
图1.1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了木星。相比于6500万年前那颗小行星或彗星击中地球时引发的爆炸,这次的规模要小得多。该图片由彼得·麦格雷格摄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所用设备为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院赛丁泉天文台的2.3米望远镜。图片来源: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虽然在你的一生中遭遇小行星撞击事件的概率非常低,但一旦遇上,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几百万甚至数十亿的人会因此而丧命。正因如此,美国政府一方面持续资助小行星搜索,借以识别潜在的撞击天体;一方面资助可以移动或摧毁类似天体的研究。
但是,小行星是岩石而非炸药构成的,那为什么小行星撞击会导致爆炸呢?而且,为什么爆炸规模如此之大?说到底,爆炸是怎么回事?
爆炸和能量
当处于存储状态的大量能量,突然在有限的空间中转化为热时,爆炸就发生了,对手榴弹、原子弹,或者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来说都是如此。爆炸释放的热使物质汽化,成为温度极高的气体。这样的气体具有巨大的压力——也就是说,它给周围所有物质都施加了很大的力。没有东西能抵御如此强大的力,所以气体能迅速膨胀并把所有邻近的物体都推开。在爆炸中真正带来伤害的是飞散的碎片。在这里,能量的最初形式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它可以是动能(由运动产生),就像小行星携带的能量,或者化学能,就像三硝基甲苯(TNT)所蕴含的能量。从能量到热的快速转化,才是大部分爆炸的真正原理。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在上一段使用了很多术语,但是我并没有解释它们。诸如“能量”和“热”这样有其日常的含义的词,在物理学中,它们也有各自确切的含义。物理学可以像几何学那样,借助演绎推理获得知识,但是用这种方法学习会有点困难。所以我们先从最直观的定义开始,随着对物理的逐步深入,再让这些定义变得更准确。下面有一些你可能会觉得很有用的初始定义,它们的确切含义会在接下来的三章中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