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人类寻求短暂解脱的过程中,鸦片有着特殊的“魔力”。每天,它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慰藉,确保医疗护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它也让很多人产生了毒瘾,加剧了人类社会最恶劣的堕落和剥削现象。从古至今,鸦片作为一种无可匹敌的商品,以合法或非法商品的形式遍布全球。
在本书中,著名的文化历史学家露西•英格里斯将带领我们经历一场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当今美国、从罂粟乳汁到海洛因、从吗啡到人工合成鸦片的史诗之旅,客观审视鸦片这种引人关注的物质,从人类最初对它的使用及背后的原因入手,展现人类与这种魅人物质的交往史。
一部鸦片史,半部是金钱对人性的嘲讽,半部是肉体与精神的悲歌。这是一个关于成瘾、贸易、犯罪、战争、文学、医学,尤其是金钱的故事。正如这部视野雄阔、包罗万象的作品所深刻揭示的,鸦片的历史就是我们人类的历史,它能让我们了解到自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作者简介:
试读:
在人类寻求暂时遗忘的过程中,鸦片制剂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在一段短暂的时间里,服用者感觉不到痛苦,也没有了对痛苦的恐惧。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对于无数人来说,鸦片即使无法令他们的生活变得完美,至少也能令生活变得可以忍受。我们中间的许多人都将依赖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事实,无论此时此刻这种说法听上去有多么不现实。
罂粟以及现今的各种化学仿制品长盛不衰,层出不穷,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可原谅的,但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它们跨越了各大洲,各种宗教、文化和语言,也穿越了时间。本书试图勾勒出这段漫长的历史,以及当今社会做出的各种妥协,这些大多令人愤慨的妥协都是在世界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种新的模式越来越以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不断扩张的另类经济的控制为基础。从古代社会一直到当今美国,罂粟以合法或者非法商品的身份走遍了全世界。
本书集中记录了一种药物的发展过程,但是其他很多药物在书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本书力求通过一种中立的视角审视鸦片制剂这种引人注目的物质,打破围绕着这种物质、人类对这种物质的使用以及使用原因所产生的一些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诞生于2002年的伦敦法灵顿车站。当时,我迫不得已进入了车站肮脏不堪的公共卫生间。污秽的隔间闪烁着霓虹灯,到处都画满了涂鸦,对一个在里根夫妇的“坚决说不”(Just Say No)运动[1]影响下长大的孩子来说,这种地方简直就是噩梦,也只有在万不得已的紧急情况下我才会走进去。洗手池旁边站着一个邋里邋遢的女人,她穿着松松垮垮的衣服,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镜子。我的突然出现把她吓了一跳,当啷一声,她手里的东西掉进了洗手池——是瘾君子习惯携带的一个小包裹、勺子、注射器,还有一根橡皮筋。那个女人立即说了一句“抱歉”,然后慌乱地捡起了自己的那些“宝贝”。她又说了一遍抱歉,就从我身边挤了过去,回到了卫生间外面的通勤枢纽。那时候,法灵顿车站还不像现在这么整洁明亮,那是一个阴冷的地方,聚集着无家可归的人和瘾君子。其实那个女人并不是在向我道歉。
自从那次偶遇之后,我目睹了人们在各种医疗环境中使用着二乙酰吗啡(即海洛因),自己也亲身体验过这种药物。在医疗环境中,一切都是干净温暖的,我对管理这种药物的人员也充满信任。担任家庭临终关怀护理人员的时候,我如履薄冰地控制着服务对象使用吗啡的剂量,我不确定多5毫克会不会让病人在家就能挺过去,或者帮助他们平安无事地熬到白天。我自己也曾灌下液态吗啡,以此证明“得了,真的没那么苦”。其实,吗啡真的非常苦。我看到过服用二乙酰吗啡导致一些人呼吸衰竭,经过数小时或者几天的时间,最终他们在最大限度的平静中离开了人世。对于一种能够帮助这些人尽量维持生命的药物,我始终怀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感激之情,即使这些人还是要走向死亡。
出于个人经历和该死的好奇心,我开始了研究工作,为本书的写作进行必要的准备。我所做的研究既有文献研究,也有实地调查。前者的目标主要是将有关鸦片制剂以及现在的类鸦片药物的事实还原为一场数字游戏:缴获多少千克,烧毁多少英亩,逮捕多少人;后者则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故事:走私和被走私、成瘾和戒毒、战争、医患双方的处理方法,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驱使人类寻求鸦片制剂所能提供的暂时性解脱的现实需求。通过这样的研究,我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得以看到一种全球经济的现实,而以前我对这个现实只有模模糊糊的认识。这样的研究也为我重新勾勒了一幅世界地图,这幅地图显示出了各国之间的边界,同时也反映出各国之间没有边界的现实。纯粹的有组织犯罪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经济体,一种没有边界、没有道德的经济体。私人关系和信贷额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是合法经济体的运行机制,在非法经济体中它们也发挥着至少同样强大的职能。这些网络的运转越来越依赖于包括协作和中层管理等因素在内的高效的企业模式。世界各国的政府和毒品执法机构在国际战争中同毒品犯罪进行着斗争,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关于什么是越轨行为、什么是不正当行为甚至什么是非法行为的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