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50多个令人脑洞大开的问题,以及幽默又不失严谨的讲解,展示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本书满足你对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
古代的“打工人”主要指官员和衙役。他们每天卯时上班,酉时下班,工作天数随朝代的不同而不同,最惨的时候一个月只放一天假。平均算下来,古人差不多每周要上六天班,每天从早上六点工作到晚上六点。因此,古代虽然没有“996”工作制,却有如出一辙的“666”工作制!
*古人结婚要送“天价彩礼”吗?
和今人一样,古人也非常重视彩礼,但他们更重视其背后的美好寓意。例如先秦时期,士大夫喜欢送大雁,因为古人认为大雁一生只有一个配偶,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平民则喜欢送花椒,因为花椒的果实数量非常多,表达了古人对子孙兴旺的美好愿望。
*古代的房价高吗?
汉朝的房价简直是“白菜价”。普通人一两年的工资就够在小城市买一套房了。唐朝的房价就不那么友善了。官至吏部侍郎的韩愈,居然用了30年才攒够买房子的钱。宋朝的房价更是高得离谱。苏辙晚年在汴梁买房子所花的钱,需要一个普通人至少120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
…………
王老师翻阅了大量参考书,确保每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背后,都有可靠的史料支撑。同时他充分发挥了东北人的幽默天赋,把每一个问题都写成一个段子,让你一边捧腹大笑,一边观察真实的古人生活细节。
作者简介:
“讲历史的王老师”,本名王磊,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历史教师,著有《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学生对古人的日常生活很感兴趣,但平时的历史教学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于是就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传播这类知识。
从2018年5月起,他在抖音App开设“讲历史的王老师”栏目,专门介绍有关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历史知识,涉及衣食住行、恋爱婚姻、风俗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脑洞大开的问题,干货十足的知识点,再加上王老师作为东北人所特有的幽默讲解,让人忍不住一口气听完。
试读:
所谓“996”,是当下的一种工作作息制度,即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这种模式多流行于互联网企业,成为一种加班文化。那么,古人工作会加班吗?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古代什么人能上班。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大部分人都是个体务农,没有上班的机会。有资格上班的,多是官员阶层和衙门里的胥吏衙役,另外还有奴婢和工匠。
“上班”一词源于古人上朝。“班”最初的意思是排列,后来成为衡量队列的量词。官员们上朝排成不同队列,分成文班和武班,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上班”一词。明清时期,上班多指到官府工作,如《济公全传》里就有“昨天我在衙门上班”的说法。
△古代官员上朝模型(位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接下来,咱们就来考察一下古代官员的上班时间。《诗经·鸡鸣》里曾用“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来描写周朝官员上班的状态。意思是说公鸡打鸣时,官员已经到朝堂上站好了;东方阳光普照时,朝堂上已经开始忙碌了。这么看来,周朝官员的上班时间完全取决于公鸡几点打鸣,要看公鸡的心情。
今天的“打工人”为了能多睡会儿懒觉,上班往往会踩点打卡签到。古代官员上班也要“打卡”。明朝《官箴集要》记载官吏衙役等人要“每日侵晨于上画卯,至暮画酉”。每天卯时,人们就要在签到簿上“画卯”签到,这一环节又称“点卯”。王老师在小时候常听爷爷上班前说“到单位点卯去”,当时还纳闷是啥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源于古代的上朝制度。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咱们取中间值,按照六点算。从“至暮画酉”可知,古人是在酉时下班。酉时是晚上五点到七点,咱们还取中间值,按照六点算。这样算下来,古代官员早上六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一天的工作时间是十二个小时。
那么,古代官员一周工作几天呢?汉朝官员五天一休息,唐朝官员十天一休息。明朝最狠,洪武六年,朱元璋“令百官每月五日给假”,每月只有五日那天放假。平均算下来,古代官员一周要上六天班,再加上每天从早上六点工作到晚上六点,可称之为“666”工作制,同今天的“996”工作制简直如出一辙。
古人上班迟到或旷工也会被扣工资吗?当然,而且更严格。《唐会要》记载,在唐肃宗时期,“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缺席一天就要罚一个月的工资,这已经非常狠了。还有更狠的!宋末元初著名画家赵孟,任职兵部郎中时,因为上班迟到,被札鲁忽赤(负责地方行政的蒙古官员)打了屁股。明朝皇帝也喜欢打官员屁股,这种处罚被称为“廷杖”,官员上朝迟到或缺席就会被廷杖。魏忠贤当政时期,有个官员上朝时快迟到了,害怕被打屁股,就在紫禁城内一路狂奔,心想“只要我跑得够快,就不会迟到”。不料,慌忙中这位官员失足掉进了御河,淹死了。这真是怕迟到怕到“殉职”。
今人不满“996”,古人对“666”也是满腹牢骚。宋朝的欧阳修在《集禧谢雨》一诗中吐槽:“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欧阳修在描述自己踩着泥泞冒雨上班的辛苦之际,不由得怀念起以前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除了官吏衙役外,古代的奴婢和工匠也要上班。他们的工作时长可能比一般官员还长。清朝的方苞在文章《婢音哀辞》中回忆自己的一位名叫“音”的婢女时,说她“夜四鼓卧,鸡鸣而起,率以为常”,即半夜一两点睡觉,早上六点又要起床干活,常年如此。一天里除了睡觉时间,她都在干活,还没有节假日,可谓“247”工作制——二十四小时工作,一周干七天,像工蜂一样每天不停工作,直到生命的尽头。今天的“打工人”感叹上班太累,自嘲“上班‘996’,生病ICU”。方苞的这位婢女由于工作太累,年仅17岁就去世了,可谓“上班‘247’,生病就归西”。
到了近代,西方工厂制度传入我国,出现了现代意义的“上班”。民国时期,上海工人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八至十一个小时。每月具体工作天数跟行业有关,纺织业最少,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天;造船业最高,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八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可以每周休息一天。即便这样,周工时也长达四十八小时。直到1995年,我国才实现了一周双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