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标题:伟大的天赋,巨大的缺点
副标题:女性、神经症、自我分析与卡伦·霍妮的生活
她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敢于刺破表象,剥离层层禁锢,探索心灵深处的隐秘角落。
她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更是勇敢而伟大的女性主义先驱,她开拓了女性心理学发展的版图,一生都在不断寻求对内在心理世界的深刻理解。
但在霍妮身上,光辉背后的阴暗却是不可忽视的——破碎的童年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敏感的性格特质、深度抑郁症和强迫症。然而她却从未向苦难屈服,反而因此挖掘出自己伟大的天赋,以及对人性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书由知名霍妮学者伯纳德·J.帕里斯创作,他亲自走访了霍妮的子女,拿到了霍妮生前的日记、大量信件和未出版作品,并基于霍妮同时代学者的录音和录像文件来刻画其原貌。在帕里斯的笔下,我们将回到霍妮生活的时代,见证她真实的内心,她经历的冲突与矛盾,以及那些精妙思想的演变历程。
作者简介:
作者:伯纳德·J. 帕里斯
国际卡伦·霍妮协会创始人、知名霍妮学者、佛罗里达大学教授
擅长传记写作,文笔优美、叙述翔实动人,且笔耕不辍,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与命运抗争:莎士比亚的一生》《痛苦的共性》《想象中的人类》等数十部作品。
摘选:
我们可以从卡伦·霍妮13—26岁的五本日记以及她写给奥斯卡·霍妮的信件中观察到她寻求自我理解的开端,这些信件大多是她21岁时写的。这些珍贵的资料揭示了霍妮经历的困难冲突、心智水平和性格特征以及应对困难的方法,而正是这一切,促成了这位精神分析学家的诞生。
霍妮日记的开篇第一句话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我写日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热情,我现在决定把写日记贯彻下去,那么,我在晚年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回忆起我的青春岁月。”在已出版的霍妮日记中,最后一篇是她写给卡尔·亚伯拉罕的信,后者曾是她的精神分析师,信中她表达了进一步治疗的需要:“我会痊愈吗?彻底地痊愈吗?我开始感到绝望了。大多数时候,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但我经常觉得自己好像瘫痪了一样,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来。我早上醒来的时候,多希望这一天已经过去了。”
日记的中间几页,既洋溢着极大的热情,对学校、老师、家庭、朋友、恋人、大自然和医学研究的热情,也充斥了许多痛苦和焦虑:“霍维(她给奥斯卡·霍妮起的昵称),帮帮我吧,我觉得我正在一个特殊的迷宫里徘徊,永远也走不出来,到处都只能看到我自己的照片,但每张照片又都不相同。”她“几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压迫她的东西。她已经拥有了“幸福所需的一切,令人满意的工作、爱情、家庭、自然环境”,但“这种感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袭上心头,这究竟是为什么”?除了“大量的情绪变化”,抑郁,无法正常生活,以及徒劳的感觉,她还经常有一种内在的空虚感,极度需要爱情,常常渴望死亡。
为了应对自己面临的困难,卡伦进行了自我分析,接受了精神分析治疗,最后,自己也成了一名精神分析学家。在她听说精神分析之前,她把奥斯卡当作治疗师;她有“一个极为迫切的愿望”,希望他能“完全地、彻底地”了解她,她甚至感到奇怪,为什么“一想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人这么了解我,就会感到受益无穷”。在她写给奥斯卡的第二封信中,她形容自己正在进行“坚持不懈的、日益细致的自我观察,这种自我观察即使在不清醒的状态下也不会停止,日后,如果我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就会把这些‘想法’串连起来,直到我弄明白眼下的问题”。在这封信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卡伦试图解决对他人的失望和对自己的不满。婚后,她把日记作为她与卡尔·亚伯拉罕进行精神分析的辅助手段,或者当她没有去亚伯拉罕处就诊时,她把日记作为自我治愈的一种方法:“如果我重新开始写日记,那一定是为了最终治愈这种疾病而做出的热切努力。”她断断续续地接受着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治疗(1910年至1913年,1918年),并在20世纪20年代初接受了汉斯·萨克斯(Hanns Sachs)的治疗,但她后来觉得这些治疗帮助不大。她最终写了一本关于自我分析的书,因为这是她最依赖的自我治愈的方式。
事实上,霍妮一生都在进行自我分析。15岁时,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不了解自己,我对自己和别人都不满意。现在这种情况下的我,无疑是一无是处的。我每周只能努力学习一两天,因为我学习之后会感觉非常虚弱。我经常有一种感觉,我就要瘫痪了。”她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思索:对以前老师的思念,“想每天和父亲待在一起的激动”,对母亲的同情,以及在她已经上了两个月的大学预科(大致相当于高中)中感到不太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