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們不是數學機器。
我們活著,我們呼吸,我們體會。我們是具有形體的人類。
如果數學沒有連結到人類的某種渴望,不管是遊戲、追尋真理、追求美、尋找意義或是為正義而戰,為什麼還有人要學數學呢?
這本書不談數學多麼偉大,儘管數學確實是輝煌的志業。
這本書也不特別關注數學可以做什麼,儘管不可否認數學可以做很多事情。
這本書要讓數學建立在生而為人、活出更圓滿人生的基礎上。
對數學家蘇宇瑞來說,沒有數學喜好的社會,就像沒有音樂會、公園或博物館的城市。錯過了數學,就是生活中沒有領略過一些最美麗的觀念。
蘇宇瑞小時候接受填鴨教育,大學時代被視為「沒數學天分」而放棄。但他後來不但成為數學家,還擔任美國數學協會主席。他揭露數學不是一種天才,而是一種探索的美德。
這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為廣大讀者而寫的,尤其是為那些因過往經驗而不抱幻想的人所寫。在書中,這位屢獲殊榮的數學家暨教育工作者編寫出寓言故事、謎題及個人省思,告訴大家數學如何滿足人類的基本渴望,如何培養讓人圓滿幸福的重要德行。這些渴望和德行,以及書裡講述的故事,都透露了數學與生而為人的密切關係。
有些教訓來自那些曾經奮力搏鬥過的人,包括克里斯多福・傑克森,這位關在美國聯邦監獄裡的囚犯發現了數學。克里斯多福寫給作者的信貫穿全書,顯示了這種知識活動能夠且必須向所有人開放的方式。
數學讓我們看到人類的潛能,它所揭露的事物可能面貌遠比眼前看起來更多。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苏
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文理工程学院——哈维·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教授。2015—2016 年担任美国数学协会(MAA)会长,是该协会百年来首位华裔会长。2013年,荣获海默教学奖(Haimo Award),这是一个面向大学数学教师的全国性教学奖;2018年,荣获哈尔莫斯-福特写作奖(Halmos-Ford writing award)。
本书的底稿来源于其2017年卸任美国数学协会会长的演讲,当时令众多听众动容并引发共鸣,同时得到了美国著名杂志《连线》《量子杂志》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试读:
每個人都在默默呼喊,渴望他人看出不一樣的自己。
──西蒙.韋伊(Simone Weil, 1909–1943)
克里斯多福.傑克森(Christopher Jackson)在一座高度戒護的聯邦監獄裡服刑。他從十四歲起就經常胡作非為,高中沒有讀完,吸毒成癮,十九歲那年捲入一連串持槍搶案,判刑三十二年。
現在你對克里斯多福的形象可能心裡有數了,也許正在納悶為什麼我要以他的故事作開場白。如果要你想一想誰在做數學,你會想到克里斯多福嗎?
但他在入獄七年後,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寫道:
我一直偏好數學,可是年少時境遇不良,所以從來沒有好好了解受教育的真正意義和好處……
過去三年我買了很多書來自修,讓我對高中代數I、高中代數II、大學代數、幾何、三角、微積分I和微積分II有深刻具體的認識。
如果要你想想誰在做數學,你會想到克里斯多福嗎?
每個人都在默默呼喊,渴望他人看出不一樣的自己。
西蒙.韋伊是法國著名的宗教神祕主義者,也是廣受推崇的哲學家。但大概較少有人知道,她的哥哥安德列.韋伊(André Weil)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數論學家之一。
西蒙.韋伊,攝於1937年前後。照片由Sylvie Weil提供
對西蒙來說,看出(read)某人就是指弄清楚他們的想法或加以評斷。她是在說:「每個人都在默默呼喊,渴望得到不同的評斷。」我不知道西蒙是不是在為自己發聲,因為她也喜愛數學,參與數學討論,但經常覺得自己比不上哥哥。她在給導師的一封信中寫道:
十四歲時,我陷入一陣陣隨青春期而來的無底絕望,因為自覺天資平庸,我認真考慮一死了之。我哥哥優異資賦,童年和青少年期可與巴斯卡(Pascal)的早年相媲美,這讓我明白自己低人一等。我不介意沒有顯眼的成就,可是想到自己進不了那個只讓真正傑出之士進入,真理所在的超凡國度,確實令我感到悲傷。我寧可死,也不願失去那個真理。註1
我們知道西蒙喜愛數學,因為她的哲學著述中從頭到尾都用了數學的例子註2,而且你會在布爾巴基(Bourbaki,法國一群改革派數學家)成員的合照中,看到她與安德列,而她是照片裡孤零零的女性。他們的聚會充滿胡鬧,也許不是很吸引女性。註3
布爾巴基的聚會,攝於1938年前後。可以看到西蒙坐在左邊,低頭看著筆記,安德列在搖鈴。照片由Sylvie Weil提供
我經常想,要不是一直活在哥哥的光環下,西蒙.韋伊會和數學產生什麼樣的關係。註4
每個人都在默默呼喊,渴望他人看出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