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大量史实的研究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以及大革命走向恐怖独裁的原因。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受到王权专制的侵害而变得摇摇欲坠,最终因大革命的爆发而坍塌,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旧制度与大革命》共分为两编。
第一编直接讨论大革命本身,提示大革命的目标、性质、起因及其成就。作者认为大革命是一场运用普遍平等以及人民主权的思想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它意在毁掉那些贵族阶级的特权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第二编是全书的主体,讲述大革命在旧制度中爆发的原因。作者在导致大革命的众多原因中,首先描述那些比较基础的原因,或者说客观性、制度性的原因;然后再刻画那些比较直接的原因,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属于民情和风尚层面的原因。总体说来,大革命爆发前法国的旧制度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中央集权制的专政因素,这是一种已经变质了的封建等级制度。作者认为,对于这样一种旧制度,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因为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反而会加速大革命的到来;再者因为改革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反而使得剩下的那些压迫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作者认为,在大革命后必然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地丧失了自由。但是作为大革命成果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其实并不是大革命的发明,在旧制度里,它早已占据了优势地位,大革命只是使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而已……
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能给后来者以启迪,让后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有所警醒,它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此书具有深远的意义,必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与震撼,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
作者简介: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年7月29日-1859年4月16日),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因反对他称帝而被捕,获释后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之后主要从事历史研究,直至1859年病逝。
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试读:
托克维尔在1856年,也就是在法国大革命爆发67年后,出版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托克维尔的计划中,他本打算继续撰写本书的后续卷。可惜天妒英才,3年之后,托克维尔溘然长逝,给后世留下莫大的遗憾。
托克维尔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他出身贵族世家,前后经历了法国的五次政权更替(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托克维尔起初非常热爱政治,他一度出现在法国政治舞台的很多角落。1838年,托克维尔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他于二月革命后参与制定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他又担任外交部长一职。但是,到1851年,路易·波拿巴缔造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时候,托克维尔的政治热情突然像是被浇了一盆凉水,他主动淡出了政治舞台,开始潜心于学术研究和写作。托克维尔的代表著作主要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二卷)、《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英文版共分为两编。在前言中,托克维尔就已经交代了本书研究的最终目标——不是讲法国大革命史,而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本身。
第一编直接讨论大革命本身,提示大革命的目标、性质、起因及其成就。作者认为大革命是一场运用普遍平等以及人民主权的思想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它意在毁掉那些贵族阶级的特权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第二编是全书的主体,讲述大革命在旧制度中爆发的原因。作者在导致大革命的众多原因中,首先描述那些比较基础的原因,或者说客观性、制度性的原因;然后再刻画那些比较直接的原因,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属于民情和风尚层面的原因。总体说来,大革命爆发前法国的旧制度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中央集权制的专政因素,这是一种已经变质了的封建等级制度。作者认为,对于这样一种旧制度,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因为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反而会加速大革命的到来;再者因为改革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反而使得剩下的那些压迫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作者认为,在大革命后必然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地丧失了自由。但是作为大革命成果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其实并不是大革命的发明,在旧制度里,它早已占据了优势地位,大革命只是使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而已。作者怀念封建贵族制度,甚至认为正是因为贵族的倒台才切断了法兰西民族的自由根基。
最后,用作者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大革命的功过:“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书,在这里将法国大革命史简要概述如下。
法国大革命始于1789年5月,国王由于财政困难被迫召集三级会议,路易十六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但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6月,第三等级在三级会议上发表了网球厅宣誓,宣称成立国民议会,直到法国宪法建立为止。7月14日,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7月国民议会又改称国民制宪议会。8月4日,制宪议会连续举行会议,最终颁布了一系列用于废除封建特权的法令,例如第二等级的封建领主权力,以及第一等级收取什一税的权力等,史称“8月法令”。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10月,凡尔赛的妇女运动爆发,王室和议会正式迁往巴黎,国王成为革命之囚,巴黎则成为名副其实的首都。10月后,各种政治俱乐部相继建立,其中雅各宾俱乐部、科德利埃俱乐部在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失败,部分激进领袖和民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党中分裂出去,另组斐扬俱乐部。9月制宪议会制定了一部三权分立的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国王,立法权属于立法会议,司法权属各级法院。9月30日制宪议会解散,10月1日立法议会召开,宣布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8月10日,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比尔、马拉、丹东领导反君主制运动,拘禁了国王、王后。之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迫使立法会议废除1791年宪法、宣布国王退位、实行普选制。9月21日,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开幕,9月22日国民公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共和国成立后次年,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1793年5月,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专政。9月,国民议会通过决议,同意建立革命军,改组革命法庭,颁布《惩治嫌疑犯条例》,制定全面限价法令,由此雅各宾派政府开始走上恐怖统治的道路。10月底,他们把吉伦特派及其支持者斩首,包括布里索、罗兰夫人、科黛,美国革命家托马斯·潘恩也被捕入狱。
1794年3月雅各宾内部开始了激烈的斗争。罗伯斯比尔以搞阴谋的罪名处死了雅各宾派中与他政见不和的丹东、埃贝尔等人,使雅各宾派趋于孤立,民众也开始反对恐怖政策。7月,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比尔独裁的力量组成热月党,于7月27日发动热月政变推翻罗伯斯比尔并将他斩首。热月党人于10月解散国民公会,成立新的政府机构督政府。恐怖时期结束,但政局仍然不稳,波旁王朝无人敢出任国君。
1796年—1797年,督政府派拿破仑·波拿巴远征意大利取得重大胜利,军人势力开始抬头。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临时执政府,自任执政。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画上了句号。
大革命随后导致了拿破仑战争、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催生现代法国的革命。接下来的一个世纪,法国在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政府及帝国政府下交替管治。直至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法国才结束了百年的动荡,建立了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政权。
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能够给后来者以启迪,让我们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有所警醒。现在中国掀起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热,我们相信,这本书不会变成一时炙手可热的快消品,它的内容性质决定了它具有长远意义,它必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启迪,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
前 言
现在要出版的这本书,并不是要写一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因为那段历史已经有人写得栩栩如生,我不想重复。这是一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作。
1789年的法国人民,以任何民族都不具备的魄力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尝试。他们将自己与历史生生割断,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留下一道鸿沟。他们小心翼翼,防止将旧制度留下的任何蛛丝马迹带进崭新的社会中,为此他们给自己设置了种种限制,要把自己塑造得与父辈完全不同,甚至竭尽全力使自己的面貌变换一新。
我向来认为,在那项独特的事业中,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远比外界认为的和他们自己预想的要小。我坚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旧制度的大部分思想、观念与习惯,并且又凭借这一切成功地领导了那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旧制度的砖石建造了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是要故意如此。因此,想要真正地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就必须忘记我们能看见的法国,而去考察那个已死去的、躺在坟墓中的法国。在这里,我想要努力完成的便是这项工作,但这其中的困难超乎我的想象。
关于君主制的早期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历史,有大量的著作已经对它们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从那些研究里,我们除了能了解当时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还可以了解到当时各个国家的法律、习俗以及民族的精神状态。只是至今为止,却没有人同样认真仔细地去研究18世纪的历史。我们自以为十分了解18世纪的法国社会,因为我们从那些评论家精彩的书评和赫赫有名的大师们的大作中,清楚地看见了它表面上的灿烂光鲜,也熟悉了那些人物生平最详尽的细节。但是,对于处理公共事务的模式、实施各种制度的情形、各阶层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底层民众在受漠视后的境况与感受,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舆论风气,我们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我努力想要进入旧制度的中心,尽管在时间上它离我们很近,但是大革命却将它掩盖住了。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再次阅读了18世纪出版的名著。同时,也研究了许多不怎么有名也不必有名的著作,这些著作文采平平,但是它们都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真相。我着重查阅了一切公共文告,大革命前夕法国人的意见与观点就发表在这些文告上。我浏览了全国以及各省三级会议[1]的记录,它们给了我许多关于研究的启发。我还利用了三个等级阶层提交的陈情书。这些在1789年出现的陈情书手稿长达数卷,它们是法国旧社会临终的遗言,体现了法国旧社会最高的愿望,反映了其最后的真实意志。每一份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资料。然而,我要进行的研究绝不止于此。
在一个国家权力强大的政府面前,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隐藏的了,思想、希望、痛苦、利益和感情,这些迟早都会在政府面前现形。所以,查阅一个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让我不仅能准确地了解政府的运转情况,而且可以看清楚整个国家的运行状况。如果把这些内政部以及各辖区的密件让一个外国人查看,那么他很快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法国,远胜于我们自己的了解程度。读者将这本书读完就会明白,在18世纪,法国政府的权力已经高度集中,异常的强大而且惊人的活跃,它不停地援助、批准、禁止某些项目。它承诺了很多,也给予了很多。它深深地影响着各个方面,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一家一户的命运,甚至于个人的床笫隐私。由于它对政务不公之于众,人们也不怕将最隐秘的缺陷袒露在它面前。由于这种种原因,我又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研读了当时政府遗留在巴黎和其他省份的档案资料。[2]
果然不出所料,我在那里发现旧制度还一直活着,旧制度的观念,旧制度的情感,旧制度的偏见,以及旧制度的实践。每个人都在自由地表达,袒露他们自己内心真实的隐秘。我还收集到了大量的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有关旧制度的概念,因为我看到的这些材料还没有人见到过。
随着研究步伐的逐步推进,我惊讶地看见了许多昔日法国的突出特点,它们在今日的法国依旧生机勃勃。我发现许多原以为是大革命产生的思想、大革命产生的习惯、大革命留下的情感,其实并不是真正产生于大革命。我时常发现,当今社会的许多特点还是根植于那片古老深厚的土壤。我的研究在时间上越接近1789年,我就越能清晰地感觉到大革命的精神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如何壮大的。大革命终于将它的全部面貌在我的眼前慢慢展开。它展现出它的气质、它的特征,这就是它的本身。我找到了大革命的原因,这原因不仅促使大革命爆发,也预示了大革命的最终结局。在时间段上,大革命可以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国人想将旧社会的一切都摧毁,不留半片残砖断瓦;第二阶段,他们似乎发觉了一些东西不应该抛弃,而力图恢复。旧制度中的许多法律与政治习惯,在1789年销声匿迹,而过了几年之后又重现世间,这就好比某些河流,在某处突然沉入地底踪迹全无,却又在不太遥远的地方流出地表,人们在新的河岸边,看见了旧的河水。
我之所以要将这本书向世人公布,是为了说明:伟大的革命几乎同时在整个欧洲酝酿,却为何独独在法国爆发;那个即将被摧毁的社会为何会自发爆发革命;有着悠久历史的君主制度为何会瓦解得如此突然,而又如此彻底。
就思想上来讲,我不应该让这项已经开始的研究工作在此终止。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我的想法是要从这场起伏漫长的革命中,观察那些旧制度中形成的法国人。看看他们是怎样应对社会的种种变迁,虽然不断变换面貌,却本质不变,始终可以辨认。
我最先要研究的,就是他们在1789年最初的状态。那个时候,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自由与平等的热爱;他们渴望建立起自由和民主的制度;他们要摧毁那个旧世界的种种特权,重新确认人的各种权利,并将这些权利神圣化。那个时代里,青春、激情、自豪、慷慨与真诚四处洋溢。那个时代,尽管也有着不少的缺失,但是它必将永垂不朽,人们会永远怀念它。而且,它还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让那些企图侵犯或者奴役别人的人感到恐惧,不得安眠。
在简要回顾大革命的过程之后,我将努力阐明:法国人是因为何种事件、何种错误、何种失策而抛弃了原来的目标,遗忘了自由,而只想成为和世界霸主(指拿破仑)平等的仆人;一个比以前政府更加强横更加专制的政府,是如何攫取并垄断了政治的权力,却将以高昂代价换来的自由变得虚有其表;它是如何在标榜人民主权的时候,却早已将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集会权和决策权悄无声息地剥夺了;它是如何在决定征税时,将议会的屈从和沉默鼓吹成议员的自主投票;它是如何以大革命之名蒙骗世人,并将国民自治权以及思想、言论、出版自由这些主要的权利保障取缔——这些成果正是1789年争取到的最珍贵、最伟大的成果。
本书一直写到大革命差不多成功而新社会初成立之时为止,接着,我将继续考察新社会的各种情况,努力分析新旧两种社会之间的异同,探索我们在那场伟大而激烈的变革中的得失。最后,我将以此为根据预测未来。
第二部著作的某些章节已经写了一部分,但是现在还不是公开的时间。是不是能坚持把它写完,这尚是一个问题,谁又能说得准?命运向来叵测,一个国家都是这样,何况个人呢?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定我不带有任何偏见,但是不可能没有带着激情。当一个法国人说到他的祖国,再回想他所处的时代,怎么可能会心如止水?我承认不论研究哪个部分的旧社会,我都无法放下眼前的新社会。我像一个医生一样,企图将每个坏死的器官解剖进而寻找到生命规律,我除了要弄明白这个人病死的原因,更想知道如果时间倒流怎样才可以救他一命。我要创作一幅伟大的画卷,它除了要极其精确之外,更要有指导未来的功效。因此,我着力用笔突出在先辈身上的崇高品德、真正独立的精神、远大的抱负、忠诚于自身和事业,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几乎丧失却又极需要的;与这相似,每当在新社会中看见从旧制度中残留下来的法律、思想或者习惯的宿疾,如今却仍旧在蚕食着我们的精神,我就会义愤填膺,不遗余力地披露它们,以便让人们明白,那些东西会在我们身上产生严重的后果,并且深深懂得它们还可能在我们身上再次作恶。
毫不讳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不怕触犯任何人、任何阶层,无论在面对多令人敬畏的舆论或是回忆的时候,我也会毫不畏惧。我虽然对这样的行事有些内疚,却从来没有感到后悔。只愿那些被我冒犯的人,会因为我的目的是真正的正直无私而宽恕我。
或许有些人要指责我,说本书中表露了对自由完全不合时宜的酷爱,因为他们要我相信,现在的法国再也没有人关心什么自由。
我对自由的酷爱,早已经深入骨髓。我只恳求那些指责我的人,你们去看一看我在二十多年前论述的另一社会(指《论美国的民主》书中所述)。今天你们所看到的这些内容,我已经早在那里写下了。
在未来的黑暗中,人们可以洞察到三条明显的真理。第一条是,现在有一种莫名的力量,人们或许可以控制或者减缓这种力量,却绝不可能战胜,它时而平和时而猛烈地驱使人们,去摧毁那些贵族制度。第二条是,长期以来,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社会中,那些贵族制度已经消亡或者贵族制度无法继续生存的社会,才最难以摆脱专制政府。第三条真理是,专制制度在这种社会中产生的危害后果,比在其他任何社会中产生的更大,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专制制度比任何政体都更强力地助长着这种社会的种种特有弊端,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根深蒂固。
人们在这种社会中,独来独往,自私自利。他们蜷缩在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窒息一切公益道德,断绝一切公共联系,他们不与种姓、行会、阶级发生任何联系,只关注个人的一己之私。专制制度不仅不阻止这种行为,反而使之大肆畅行。因为专制制度就是要将人们彼此隔开,将人们禁闭在个人的私生活里,剥夺公民一切的共同情感,隔绝公民一切的相互需求,阻拦公民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断绝公民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它要让原本就感情淡漠的人们,更加冷如冰霜;它要让原本就缺少联系的人们,彻底孤立。
在这种社会里,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每个人都苦心钻营,害怕地位下降,拼命向上爬。金钱是衡量人尊卑贵贱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因为金钱总是流动,不断地易于人手,一个人的处境和家庭的地位,也就随之起落,所以每个人都在拼命地捞钱。不择手段发财的欲望,对商业利益的嗜好,追逐物质利益和享乐,成为人们普遍的情感。所有的甚至向来与此无缘的阶级,都被这种感情轻易侵蚀,如果不及时阻止,整个民族必然很快地萎靡堕落。专制制度最乐意看见这一切。若无专制制度,这种情感可能也会强烈,但是有了专制制度,这种情感便直接压倒了一切。专制制度为这种情感提供秘诀和庇护,让其肆无忌惮地横行。因为专制制度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好处,人们会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从而不去关注公共事务,一想到革命,思想就开始恐惧,身体就开始战栗,专制制度的地位因而更加坚固。
相反,只有自由能同这种社会的痼疾进行斗争,使社会不至于在堕落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实际上,只有自由能让独立的公民从孤立中走出来,让他们彼此接近。只有自由能使他们在公共事物中联合起来,说服对方,相互理解,与人为善,让他们彼此感到温暖。也只有自由能让他们摆脱琐事的烦恼,摆脱金钱崇拜,让他们时刻感觉到祖国触手可及、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也只有自由能够唤醒他们沉溺于发财的幸福,取而代之以更加强烈、更高尚的激情,点燃更伟大的事业心,并且创造知识,增强人类的善恶感。
一个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可能也会发展得富裕、优雅、华丽,甚或辉煌,因为普通百姓的地位提高而显得强大有力;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品德正直的个人、慈爱的父亲、诚信的商人、值得尊敬的产业主;甚至我们也可能看见因为政府的卑劣行径而造就的高尚的基督徒,因为他们的荣耀不在于尘世,他们因此而保持了高洁的信仰,罗马帝国在最腐朽时,就是这样造就无数高尚的基督徒的。但是我敢说,这样的社会里绝对出现不了伟大的公民,更加出现不了伟大的人民。而且我还敢肯定地说,平等一旦和专制结合,精神和心灵的普遍水准,将永无止境地下降。
这些也是我在20年前的所思所写。我觉得,从那时以后,就没有任何事情能改变我的初衷。当人们欢迎自由时,我赞赏自由,当人们抛弃自由时,我仍然坚信,人们不应该就此来指责我。
这里,我也请大家仔细想想,我在这个问题上与反对我的人的分歧,可能实际上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如果一个人所属的民族已经拥有种种品性可以享用自由,却不遵循他们自己一手制定出来的保障自由的法律,而偏要去卑躬屈膝地仰人鼻息看人脸色,试问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并不存在这种人。专制者本人,也从来不否认自由是美好的,只不过是将自由的享有变成了他一个人的特权。对这一点,大家是没有分歧的,分歧只在于对人的尊重程度。所以,严格地讲,人们对于国家有多轻蔑,他们对专制政府就有多喜爱,这两者程度完全一致。然而要想我也顺应这个潮流,恐怕要等很长时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是伟大劳动的成果。有些章节看似简短,却也花费了我一年多的时间。有很多注释,本来可以将它们放在每页下面,但我还是放在了卷末,不过为数不多,而且我也一一标注了页码。读者可以在这些注释中,寻找史例和证据。如果本书对读者有所启示,读者想要寻找更多的例证,我愿意另加提供。
* * *
[1]译注:法国旧制度下的一种各等级代表会议,由第一等级(教士和牧师)、第二等级(领主和贵族)、第三等级(市民)组成。由国王组织召开。召开三级会议的目的往往是帮助国王渡过难关,比如为了战争费用而向第三等级和其他臣民加派捐税,而各等级也开始各抒己见,借三级会议的机会提出自己的诉求。
[2]为此我特意翻阅了那些总督辖区留下的文献,其中图尔的档案看得尤为仔细,因为它保留得非常完整,能够详实记录这个位于法国中部的人口过百万的财政区的状况。因此,我必须对年轻而能力出众的图尔档案管理员格朗梅松先生致以谢意。其他的财政区,包括法兰西岛,让我明白在王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