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西班牙语文学大师。
一八九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少年时随家人旅居欧洲。
一九二三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一九二五年出版第一部随笔集《探讨集》,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逐步奠定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代表诗集《圣马丁札记》、《老虎的金黄》,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随笔集《永恒史》、《探讨别集》等更为其赢得国际声誉。译有王尔德、吴尔夫、福克纳等作家作品。
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获得阿根廷国家文学奖、福门托国际出版奖、耶路撒冷奖、巴尔赞奖、奇诺·德尔杜卡奖、塞万提斯奖等多个文学大奖。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四日病逝于瑞士日内瓦。
王永年,著名翻译家,浙江定海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种语言,曾任中学俄语教师、外国文学编辑,一九五九年起担任新华社西班牙语译审,曾派驻墨西哥等西语系国家,他的西班牙语文学译著有巴勃罗·聂鲁达的诗和散文、加西亚、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等,还译有《耶路撒冷的解放》、《十日谈》、《欧·亨利小说全集》、《伊甸之东》、《在路上》等多部名作。译者徐鹤林,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长期从事西班牙语教学工作,编著多部西班牙语教材教辅图书。
试读:
我靠一面镜子和一部百科全书的帮助发现了乌克巴尔。镜子令人不安地挂在高纳街和拉莫斯·梅希亚街 [1] 一幢别墅的走廊尽头;百科全书冒名《英美百科全书》(纽约,一九一七年),实际是一九○二年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一字不差但滞后的翻版。那是四五年之前的事了。比奥伊·卡萨雷斯 [2] 和我一起吃了晚饭,我们在一部小说的写法上争论了很长时间,小说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的人省略或者混淆了某些情节,某些地方不能自圆其说,有的读者——为数极少的读者——从中猜到一件可怕或者平淡的事。走廊尽头的镜子虎视眈眈地瞅着我们。我们发现(夜深人静时那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凡是镜子都有点可怕。那时,比奥伊·卡萨雷斯想起乌克巴尔创始人之一说过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数目倍增。我问他这句名言有没有出处,他说《英美百科全书》“乌克巴尔”条可以查到。我们租的那幢带家具的别墅正好有那套百科全书。我们在第四十六卷最后找到了“乌普萨拉”条目,在第四十七卷的前几页找到了“乌拉尔–阿尔泰语言”的条目,但根本没有“乌克巴尔”。比奥伊不死心,翻阅目录卷。他查遍了各种可能的谐音:乌可巴尔、乌科巴尔、奥克巴尔、敖克巴尔……可是遍寻无着。他离去前还对我说,那是伊拉克或者小亚细亚的一个地名。我讪讪地表示认可。我猜想,比奥伊为人谨慎,刚才随口说了一个不见经传的地名和异教创始人,总得找个台阶下。后来我又查阅了尤斯图斯·佩尔特斯的《世界地图集》,仍没有找到,更坚定了我的猜想。
第二天,比奥伊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打电话来对我说,他在《英美百科全书》第二十六卷找到了有关乌克巴尔的条目。里面没有那个异教创始人的姓名,但提到了他的教义,所用的语言同比奥伊上次说的几乎完全相同,只不过也许不及他说的那么文雅。他记得是: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英美百科全书》里的文字是这样的:“对于那些诺斯替教派信徒来说,有形的宇宙是个幻影,后者(说得更确切些)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镜子和父亲身份是可憎的,因为它使宇宙倍增和扩散。”我开诚布公地对他说,我想看看那个条目。几天后,他带来了。然而出乎我意料,因为里特《地理学》详尽的地图绘制目录里根本没有乌克巴尔。
比奥伊带来的那册实际是《英美百科全书》的第二十六卷。外封和书脊上的字母(Tor-Ups)虽是我们要找的,但那卷有九百二十一页,而不是标明的九百十七页。多出的四页恰好是有关乌克巴尔(Uqbar)的条目;正如读者已经注意到的,不在字母标明范围之内。我们后来加以对照,除此以外,两册没有别的区别。在我印象中,两册都注明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版翻印。比奥伊那套书是在降价处理时买的。
我们仔细看了那个条目。唯一令人惊异的地方也许是比奥伊记得的那段文字。其余部分似乎都很可信,很符合全书总的格调,并且有点沉闷(那是很自然的事)。我们再看时,发现它严谨的文字中间有些重要的含糊之处。地理部分的十四个专名中间,我们知道的只有三个——乔拉桑、阿美尼亚、埃尔祖鲁姆,含糊不清地夹在文中。历史部分,我们知道的专名只有一个:骗人的巫师埃斯梅迪斯,并且是作为比喻提到的。条目似乎明显界定了乌克巴尔的位置,但它模糊的参考点却是同一地区的河流、火山口和山脉。举例说,条目写道:乌克巴尔南面是柴贾顿洼地和阿克萨三角洲,三角洲的岛屿上有野马繁衍。那是九百十八页开头。历史部分(九百二十页)说,十三世纪宗教迫害后,东正教徒纷纷逃往岛屿躲避,岛上至今还有他们竖立的方尖碑,不时能发掘出他们的石镜。语言和文学部分很简短。能留下印象的只有一点:乌克巴尔文学有幻想特点,它的史诗和传说从不涉及现实,只谈穆勒纳斯和特隆两个假想的地区……参考书目提的四本书我们至今没有找到,虽然第三本——赛拉斯·哈斯兰:《名为乌克巴尔的地方的历史》,一八七四年——在伯纳德·夸里奇书店的目录里可以找到。 [3] 第一本,一六四一年出版的《小亚细亚乌克巴尔地区简明介绍》,作者是约翰尼斯·瓦伦蒂努斯·安德列埃。这件事意味深长;两年后我无意之中在德·昆西的作品(《作品集》,第十三卷)里发现了那个名字,才知道那人是德国神学家,十七世纪初期描述了假想的红玫瑰十字教派社团——后人按照他的设想居然建立过那样的社团。
那天晚上,我们去了国家图书馆,查阅了许多地图册、目录、地理学会的年刊、旅行家和历史学家的回忆录,但是徒劳无功:谁都没有到过乌克巴尔。比奥伊那套百科全书的总目录里也没有那个名字。第二天,卡洛斯·马斯特罗纳尔迪(我向他提到此事)通知我说,他在科连特斯和塔尔卡瓦诺街口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了黑色烫金书脊的《英美百科全书》……我赶到那家书店,找到第二十六卷。当然,根本没有乌克巴尔的任何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