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可以表现复杂的社会问题吗?那些宣称“万物皆可经济学”的人到底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经济学理论与国家的崛起和衰落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该如何看待经济学和经济学规律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欺骗?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学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总有人能为不合理的行为找到看似合理的经济学解释,我们轻易被这些简单的结论说服,却很少有人提出疑问:究竟是谁在向我们灌输这些观点,他们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郭庾信通过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和对当代美国经济的观察提出“经济原理主义”这一 概念,用简单、直白的方式戳破了经济原理主义背后的真实意图,包括经济原理主义如何在美国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是谁在不断重复经济学经济学理论基础理论并使之被大众接受,以及经济原理主义是如何影响当代美国的劳动力市场、税收、金融、医疗保健、宏观经济管理等领域的。这些血淋淋的事情提醒我们,一种简单的经济学理论不可能概括解释世界上发生的所有问题,要努力摆脱模式化的经济学理论对我们的控制,不要放纵虚假的客观。
如果经济学曾帮助你理解这个社会,那么这本书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经济学。读这本书并不会使你成为一个经济学专家,但是它能够让你更加全面地看待经济学观点,帮助你看清那些经济学原理背后的复杂世界。
作者简介:
郭庾信(James Kwak)
在康涅狄格大学法学院教授商业法律和公司财务,曾创办多家公司,具有跨学科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商业经验和敏锐而又出色的现实感,与西蒙·约翰逊合著《13个银行家》《火烧白宫》。
试读:
第一章
现实是最好的可能
可以确信的是,事物不可能比它们自身更加美好,由于事
物都是因某种目的而被创造出来的,一切事物都是因最美好的
目的而产生的。
——潘格洛斯(法国文学家伏尔泰作品《老实人》中的人
物),1759 年 1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是有史以来最才华横溢的人
之一。他是微积分的发明者、自然科学家,也是现代哲学的先
驱。不过他的某个中心思想却对应了一个极为基础的神学问
题:如果上帝是慈悲的和全能的,那么为什么邪恶和苦难还会
存在?他在 1710 年出版的《神义论》中回答:“世界有多种
可能的存在形式,上帝肯定选择了最好的一个世界,因为上帝
不做违背至高理性的事。”如果当初存在一个更好的世界,上
帝就会选择创造那个世界,因此我们都生活在所有可能性中的
最好的世界里面。 2 对莱布尼茨来说,不幸的是,他的哲学因
作为法国启蒙主义大师伏尔泰讽刺小说《老实人》中的话题而
出名。在伏尔泰写的故事中,潘格洛斯向他的学生赣第德证
明,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之后
赣第德就在遭受一次又一次厄运的过程中还愉快地重复着“一
切都是为最好的结果而设计的”这样的颂歌。 3
伏尔泰不仅仅讽刺了莱布尼茨,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攻击
当时运用宗教维持社会秩序的举动。近代早期的欧洲普遍物质
匮乏,其中少数的特权阶层能够生活得相对舒适,而大多数人
还在入不敷出的困境中挣扎,这种陈旧的秩序被 1789年的法国
大革命颠覆了。如果你是法国大革命前某个在欧洲拥有土地的
贵族(当时“1%”的人占有了全部财产的 60%), 4 那么你会
如何解释你跟普通人之间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差距呢?你也许不
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莱布尼茨乐观主义者,但你更有可能寻求
宗教的庇护,用宗教的视角来解释社会秩序。根据你的教派,
你可能认为社会的经济阶层是由上帝制定好的,或者认为道德
高尚的贫困者会在天国因正直而获得回报。根据社会学家马克
斯·韦伯的观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归功于加尔文教派新教
徒,他们把物质上的成功视作个人得到救赎的证明。 5 无论如
何,主流宗教都为巨大的社会不平等提供了完备的辩解。
到19 世纪末,工业化和城市工人阶级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西
方世界。但社会再次出现了少数非常富裕的家族,如洛克菲
勒、卡内基、梅隆和摩根家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的
人拥有美国总财富的 40%以上。 6 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哈得孙
谷的富有实业家,你和你的同侪像法国君主般生活,与此同时
《另一半人是如何生活的》这种书籍还在揭露城市贫民窟的肮
脏,那么你如何使这样一个同时存在两种情况的经济系统合理
化?
在启蒙运动之后的世界,传统宗教(在解释社会不平等方
面)就不大奏效了。取而代之的是,你可以诉诸现代科学中的
达尔文进化论,用它来影射人类社会。美国南北战争后具有巨
大影响力的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就曾声称,
社会的进化需要“适者生存”法则:“能力不足者的贫困、愚
蠢者的痛苦、游手好闲者忍受的饥饿,以及弱肉强食”都最终
有助于人性的长期进步。 7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格雷厄姆·萨
姆纳把这一学说阐释成对富人的赞歌:“(百万富翁们)也许
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天然被选择去承担某些社会工作的一类
人。他们拿着很高的薪水,过着奢靡的生活,但是这对社会而
言最终是有益的。”任何对这种自然秩序进行修补的尝试都注
定是失败的。 8 对以生存竞争中的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商人而
言,这种世界观为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提供了非常恰当的合
法性。用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话来说:“(社会)
达尔文主义堪称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当顽固和保守的人想
要安抚生活艰辛的同胞时,经常诉诸这类思想。” 9
让我们将视角放到现在。纵观整个先进的工业化世界,巨
额财富同样占据优势。在美国,收入最高的 1%的群体从社会总
收入中拿走的比例高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除了 20 世纪20 年
代末)。世界上亿万富翁所拥有的总财富在过去的 20 年里翻
了两番(这个时期“亿万富翁”的定义已经根据通货膨胀做了
调整)。 10 铺张浪费的现象四处可见,如黑石集团联合创始
人苏世民花费 300 万美元举办生日派对,再比如对冲基金大
亨、潘兴广场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比尔·阿克曼在纽约花费 9
000 万美元购买了自己压根儿没打算入住的公寓。 11 与此同
时,普通人却在挣扎。在美国,普通家庭的收入只比 20世纪
70 年代早期增长了 8%(根据通货膨胀调整之后),而如此贫
乏的增长也要归功于无论是基于个人选择还是为生计所迫,现
在更多的人选择工作了;居民收入的中位数实际上下降了。 12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公司的CEO(首席执
行官)的收入相当于 20 个普通雇员的收入,而现在他的收入
相当于 200 个员工的收入的总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贫困家
庭的比例实际上维持不变。 13 水涨了,但并不是所有的船都
高了。
如果你是华尔街的大佬,或者是身家亿万的对冲基金经
理,那么和几个世纪以前的贵族、实业家一样,你也会面对这
个问题:怎样解释你和每天在街头邂逅的众人之间存在的巨大
财富差距?诉诸基督教神学或者进化论,在今天都无法令人信
服。取而代之的是,你可以倒向另外一个绝对真理的来源:经
济学原理。这门经济学导论课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收入等于
其边际产出:你必定会收到等同于你工作价值的工资。不平等
仅仅反映了一些人比其他人更聪明、更有技巧或者更努力的事
实。此外,人为调整这种收入的自然分配(比如政府税收)会
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让所有人的处境变差。更通俗地
说,供求法则确保了物尽其用,进而最大化社会福利。诸如通
过管制来对这些基本准则进行干涉的行为,只会造成“无谓损
失”,减少经济体的总产出。我们居住在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
世界里(或者说一旦摆脱税收和人为调控,我们将会生活在最
好的世界里),并非因为上帝已经做得足够好,而是因为其他
世界会让每个人的状况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