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个时代为什么更需要通才?
人类社会的重大突破,大多都是由身兼多能的通才完成的。达尔文之所以能提出伟大的进化论,要得益于他广泛求知的精神和博物多闻的能力;“苹果教父”乔布斯也曾表示,苹果电脑的优美字体完全得益于他在大学旁听的书法课。
本书横跨体育、教育、音乐、天文、艺术、科学、商业、医学、职场等领域,用世界上最成功人士的案例总结出不同于主流的成长路径,深入剖析过度专业化的弊病,最终对通才在AI崛起时代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给予肯定。先涉猎后钻研、多方尝试、横向类比思考和坚持自我发现的能力才是这个时代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未来社会趋势万变,我们需要把自己锻造成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军刀,用跨界不断拓展能力范围——成长再无边界,未来无尽可能。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纽约时报》No.1畅销书作家,前作受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及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盛赞。大卫拥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目前在非盈利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担任调查记者,同时也是《体育画报》的资深撰稿人。他的作品受到了一系列组织的表彰,并被收入最佳科学与自然写作选集。
译者简介
范雪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译作有《媒介伦理》和《全球电视产业:跨文化传播译丛》。
试读:
“赢在起跑线” 的教育狂潮
1945年5月7日,德军的无条件投降,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一年零四天后,拉斯洛·波尔加(Laszlo Polgar)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小镇——他是一个新家庭的结晶。他没有祖母和外祖母,没有祖父和外祖父,也没有表兄弟姐妹;所有的人都在大屠杀中失去了生命,同时丧生的还有他父亲的第一位妻子和五个孩子。拉斯洛逐渐长大,想拥有一个家庭的想法也越发笃定——他想要的是一个特别的家庭。
大学期间,拉斯洛认真阅读了很多伟大思想家的传记,从苏格拉底到爱因斯坦,目的就是为自己当父亲做准备。他意识到,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失灵,只要让孩子们正确地抢占学习的先机,他就能把自己的下一代培养成天才。拉斯洛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更想通过这种做法证明:任何孩子在任何领域,都能被塑造成卓越人才。他只需要一个妻子,能帮助他一起把这个计划付诸实施。
拉斯洛的母亲有一位朋友,其女儿名叫克拉拉(Klara)。1965年,克拉拉到布达佩斯旅行,她见到了拉斯洛本人。拉斯洛并没有用什么欲擒故纵计。第一次见面,他就开门见山,告诉克拉拉自己的计划——他打算要六个孩子,把他们都培养成栋梁之材。回到家的克拉拉跟父母提及拉斯洛时,她的评价不冷不热:“遇到了一个有趣的人”,但是从未想过与他结婚。
拉斯洛和克拉拉继续保持着书信交往。他们俩都是老师,并且都对“一刀切式”的学校教育感到失望,拉斯洛认为,这样的教育只能产出“灰色的凡夫俗子”。一年半的通信之后,克拉拉发现自己的笔友并非等闲之辈。最终,拉斯洛写了一封求爱信,在信的结尾向克拉拉求婚。他们随后结婚,搬到布达佩斯生活,并在那里开始工作。大女儿苏珊(Susan)在1969年降生,教育实验也就此开始。
拉斯洛为自己的第一个天才女儿选择了国际象棋。1972年,美国棋手鲍比·费舍尔(Bobby Fischer)战胜了苏联棋手鲍里斯·斯帕斯基(Boris Spassky),这场对弈被称为“世纪大战”,一年后,苏珊开始接受国际象棋训练。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场比赛被视为两国冷战的缩影,国际象棋也因此突然开始流行。按照克拉拉的说法,国际象棋还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国际象棋的结果非常客观,也容易计算。”比赛的结果无非是胜负平,这种积分制的系统可以让你对自己的棋艺水平一目了然。拉斯洛决定,自己的女儿一定要成为国际象棋冠军。
拉斯洛不仅耐心,而且一丝不苟。他用“兵卒之战”开启了苏珊的启蒙之路。两人对弈只用兵卒,先到对方底线者胜。很快,苏珊开始学习收官和陷阱开局。她享受着国际象棋带来的乐趣,上手很快。在学习了八个月之后,拉斯洛把苏珊带到布达佩斯一家烟雾缭绕的国际象棋俱乐部,用激将法让大人们和自己的女儿下棋,当时的苏珊只有四岁,坐在椅子上时双腿荡来荡去,脚还够不到地面。苏珊赢了自己的第一场比赛,而告负的大人愤愤不平,夺门而出。苏珊参加了布达佩斯女子国际象棋比赛,获得了十一岁以下组别的冠军。四岁的她还没有尝过失败的滋味。
六岁时,苏珊已经可以读写,和同龄人相比,她的数学水平更是领先数年。拉斯洛和克拉拉决定,他们要在家教育苏珊,好让她有整天的时间来学习国际象棋。匈牙利警察曾经威胁拉斯洛,如果不把女儿送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就要把他送进监狱。拉斯洛花了数月时间游说教育部,终于拿到了在家教育孩子的许可。苏珊的妹妹索菲亚(Sofia)也要在家接受教育,不去学校。还有即将出生的朱迪特(Judit)——拉斯洛和克拉拉差点给她起名叫“Zseni”,也就是匈牙利语中的“天才”一词。三个孩子都是这个伟大实验的一部分。
三姐妹的日常安排是这样的:七点去健身房上乒乓球课,十点回到家吃早饭,接下来的漫长一天都属于国际象棋。当拉斯洛的水平已经辅导不了三姐妹时,他为三个天才聘请了国际象棋教练。拉斯洛利用业余时间,从国际象棋刊物上剪下二十万张棋局——其中很多可以用来研究未来的对手,再用特定格式的卡片来填写。在计算机弈棋程序发明前,这些棋局卡片是波尔加三姐妹最大的数据库。
当苏珊十七岁时,她成为第一位有资格参加男子世界冠军赛的女性,虽然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后文简称为“国际棋联”)不允许她参加(但这一规则很快就被修改了,多亏了苏珊的贡献)。两年后,也就是1988年,在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女子团体锦标赛上,十四岁的索菲亚、十二岁的朱迪特和大姐一起,占据了匈牙利队四名成员的三席。自从这项比赛举办以来,苏联获得了往年十二届比赛中的十一个冠军,而就在这一届,匈牙利击败了苏联。用苏珊的话说,波尔加三姐妹已经成了“国宝”。第二年,苏联解体,三姐妹可以在全世界参加比赛了。通过不断参加比赛并战胜男性选手,1991年1月,二十二岁的苏珊·波尔加获得了国际棋联授予的特级大师称号,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棋手。同年12月,朱迪特·波尔加成了最年轻的特级大师,不管是男棋手还是女棋手,她都是最年轻的一位。当苏珊在电视采访中被问及想获得男子组还是女子组的世界冠军时,她的回答非常机智:想获得“绝对组”冠军。
其实,拉斯洛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国际象棋的世界第一,虽然三姐妹中没有一人达到这个要求,但是她们已经足够出类拔萃。1996年,苏珊参加了女子世界冠军对抗赛,最终胜出。索菲亚的最高成就是国际大师称号,仅次于特级大师。朱迪特是三姐妹中最优秀的,在2004年荣居世界第八。
拉斯洛的实验成功了。实验成果喜人,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拉斯洛就提出,如果他的超前专业化方法能推广到一千个孩子身上,人类或许就能攻克癌症和艾滋病。但是,在他的庞大计划中,国际象棋毕竟只是一个随意的选择。和老虎·伍兹的故事一样,波尔加三姐妹的故事也无休止地出现在文章、书籍、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演讲的绝佳案例——早起步就是改变生活的力量之源。一门名为“培养天才!”的网络课程把拉斯洛·波尔加的教育方法当作卖点——“规划你自己的天才人生”。另一本畅销书《天才源自刻意练习》(Talent Is Overrated)也用了波尔加三姐妹和老虎·伍兹的案例,证明抢先开始刻意练习是成功的关键——“实际上,在任何一件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上,这个原理都适用”。
这样的课程告诉你,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攻克。但是,这种结论建立在一个非常重要却无法宣之于口的假设之上:在所有你认为重要的事情当中,国际象棋和高尔夫只是其中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