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同本书是“一部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并坦言“帕洛马尔的任何经验,都是我的经验”。小说主人公帕洛马尔极富想象力和思辨精神。他迷恋于对客观物体及其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大海的浪花,壁虎的形状以及月亮、星辰、草地。他不断地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性欲、死亡、人在社会中的境遇等等,探究人与宇宙的关系,世界的紊乱和秩序,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在此,化身为帕洛马尔的卡尔维诺将他对世界的最后沉思掩映在叙述中,穿透了人生的全部经验。
小说出版一年后卡尔维诺溘然长逝,意味深长的是,《帕洛马尔》的最后一章完全记叙的是主人公对死亡的沉思默想。
作者简介
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卡尔维诺从事文学创作40年,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并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命运交叉的城堡》、《帕洛马尔》等达到惊人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
《意大利童话》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意大利民间口头故事的原貌,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兼具,是再现意大利“民族记忆”之深厚积淀的不可多得的作品。《美国讲稿》是卡尔维诺对自己近40年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的系统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与阐发。他的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
试读:
《帕洛马尔》的第一版于1983年11月由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这篇前言的文本在多年中一直没有编辑出版,其首次发表是在《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米兰:蒙达多里出版社,1992年,第1402—1405页)的“第二子午圈”上,它是卡尔维诺在1983年5月为回答《纽约时报书评》就全世界的作家当时正在写的书而作的一项调查准备的;但在1983年6月12日的那一期美国报纸上,只出现了寥寥几行有关《帕洛马尔》的文字。
最初的想法是创造两个人物:帕洛马尔先生和莫霍尔先生。第一个人的名字来自帕洛马尔山,加利福尼亚著名的天文观测站。第二个人的名字是一个地壳钻探计划的名称,这项计划如果实施的话,将会通向从来也没有人到达过的地下深处。这两个人物应该各有倾向,帕洛马尔向高、向外、向宇宙其形式多样的外相,莫霍尔向下、向黑暗、向内部的深渊。我当时打算写一些以两个人物间反差为基础的对话,一个人在宇宙的全景中看到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最小的事情,另一个人则只考虑着发现在下面的事物并只说令人不愉快的真实。
我曾试图写一篇有关人身监禁的对话:在那个时期,这一瘟疫正开始在我们国家变成最赢利的产业。莫霍尔先生认为只有那些所有的人都厌恶,并且显然不会有任何人肯为他们付赎金的人,能够感到自己是处在安全之中;因此相互的恶意是社会唯一可能的基础,而爱和同情则变成了罪恶的支撑,罪恶激起的正是这些情感。写到这一点时,我重读我已经写过的东西,然后把纸搓成团扔出去,就像每次当我怀疑自己正在写某种我迟早会后悔的东西时所做的那样。但是,如果我心中有一些这类顾虑的话,我又应该如何做才能写莫霍尔的对话呢?我选择了将这个计划置于一旁,任它自行成熟。
我开始写一些只有帕洛马尔先生的片段,这个人物在一个充满着破碎和刺耳噪音的世界中寻求一种和谐。我将这些片段发表在我当时合作的《晚邮报》的第三版上,当时我想,到了某个时刻,我会让莫霍尔先生出现,但这将是在完全描画了帕洛马尔这个人物之后,通过一种因其必要性而迟早会被确立的对照法才发生的事。否则,就什么也不会发生。我与帕洛马尔一同前进,也就是说与一种我渐渐自然而然地给予这个人物的体验和反思一同前进,而莫霍尔先生则停留在意向的不确定之中。或者说,时不时地掠过我头脑的“莫霍尔调”的想法和推理一直在俳徊,却始终未能越过门槛获得以书面形式留存下去的必要性。
在我断断续续地为给予帕洛马尔系列一个后续部分而草拟的各种写书计划中,我常常预设一节“与莫霍尔先生的对话”,我当时只有这一节的标题。在好几年里我把这些计划带在身边,一直相信这本书的高潮将会是这个我当时连一行都没有写的对立人物的出现。
只是到了结束时,我才明白,其实根本不需要莫霍尔,因为帕洛马尔“也”是莫霍尔:这个总的来说结构比较恰当的人物的阴暗而清醒的内在部分,没有任何必要被外化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人物。在这个时刻,我意识到这本书完成了:事实上,《帕洛马尔》[……]这卷书不带有我刚讲述的这个故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