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费伯-费伯出版社自1929年到1990年共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全面呈现出版人和作家之间不为人知的合作细节,他们共同决定了20世纪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杰弗里 · 费伯在 34 岁那年尚无“正经工作”,T.S.艾略特一封自荐信打开了费伯出版社的大门,两人此后并肩作战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塞缪尔·贝克特、石黑一雄和奥尔罕·帕慕克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杰作在诞生过程中发生的诸多趣事,出版业的厮杀博弈、文学圈的趣闻逸事,都在这里。
这本书里的费伯出版社是一位经历了各种磨难,最终抵达梦想之地的探险家。所有正在探险路上的人,在那些重要的选择关头,不妨看看它当年是如何抉择的,这本书是前辈探险家留给后来者的“探险日志”。
试读:
“要想靠搞出版发笔小财,那你一上来就得干票大的。”这是个老梗了,但话糙理不糙,尤其在文学出版这行。费伯—费伯出版社[1]能有今天,我爷爷杰弗里·费伯当初那笔投资算是走了一步人尽皆知的险棋。
书当然都是作者写的,这没错。但要是没有出版商,再好的文字大众也读不到,更不会花钱去买。费伯出版社就是这样的桥梁——我们先做初步投资,负责一本书的出版、设计等方面的费用,然后以“准许退货销售”(所有未售出的书,出版商都接受退货)的条件卖给书店,再配上各色的营销噱头以吸引读者前去购买。与此同时,出版商会给作者提前支付稿酬,然后每卖出一本书作者便从中抽取版税。当然,要是卖不掉,作者也无须把稿费退回来。
没人能保证哪本书一定会畅销。文学出版社倚仗的就是编辑的品位——他们根据大众的需要找到合适的作者,让其写出对口味的作品。通常,大众要花好几年才能接受并认可一位作家;也有些可怜的作家,一辈子都得不到认可。或许这次编辑运气好,找到了合大众口味的作家,吸引了一票读者,但你很难保证同一位作家的第二本书还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诗歌一向是费伯出版社的强项。然而费伯出版社的第一位诗歌编辑T.S.艾略特心里很清楚,并不能指望靠出版诗歌挣钱——尽可能少赔钱就不错了。
这样看来,费伯出版社作为一家独立出版公司,光是能在险恶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足以讲一段很精彩的故事了。要知道,一家传承了三代的企业,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引人瞩目。而对于文学出版业来说,费伯出版社这样的存在更算得上是凤毛麟角。本书的后续章节将屡次提到我们濒临破产,几乎倒闭,又或是幸运地得到竞争对手的帮助。如果说好故事少不了跌宕起伏,那这趟过山车你们可以好好享受了。
另外,费伯出版社远不止是一家普通的文学出版社。自诞生之日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其实是同时代唯一的文学出版社: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萌芽之际,费伯出版社已经在该领域执牛耳;再往后的日子里,它至少又经历了两次涅槃重生。费伯出版社的故事,那些灿若群星的伟大作家的出版逸事,本身就是一段波澜壮阔的20世纪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