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简史》是日本哲学家武内义雄所作的中国哲学思想史论著。《中国思想简史》按时间顺序,详尽地介绍并分析了上自殷周、下迄明清的中国哲学史。除一般中国哲学史著作重视的儒家学说、宋明理学之外,本书对以往为主流所忽略的思想流派,如稷下学派、两汉经学,有精到之论述。以“流派”为梳理中国哲学史之枝干,理路清晰,便于读者把握。对中国哲学史之分期及演进过程,有独到之见。
作者:
武内义雄(1886—1966)
号述庵,出生于日本三重县。1919年留学中国。1923年起,在东北帝国大学担任法学文学部教授,翌年任该校图书馆馆长,1948年任该校名誉教授。曾任日本学士院会员,名古屋大学教授。他所开拓的中国思想史学的方法,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金字塔。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简史》《老子原始》《老子与庄子》《诸子概论》《论语研究》《易与中庸》《子思子考》等。
译者汪馥泉,著名学者、翻译家,先后任上海公学、复旦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教授。译著有《中国思想简史》《中国文学研究译丛》《欧洲近代文学思潮》《中国文学思想史纲》等。
试读:
研究中国哲学的变迁,区分为三个时期来说明,最是妥适。第一期,从春秋末年到后汉终结,就是从公元前552年孔子诞生到公元183年后汉末年的七百三十五年间[1],这名为古代期。这个古代期,又可以分为前汉景帝以前与武帝以后的两个时代来研究。前半期,是以孔子的诞生为始,老、庄、杨、墨、孟、荀、韩非等诸子百家陆续地产生,各自成一家言,你驳我,我驳你,竞兰蕙之芳的时代,这称为诸子时代。反之,后半期,是自前汉武帝于即位之初用名儒董仲舒的话,尊崇儒教,压抑诸子以来,只儒教是兴盛了,诸子却衰颓了,儒教的教说,代表了当时的思想,儒教的经典(即五经)之研究又似成了学问的全部。这个时代,称为经学时代。诸子时代与经学时代显示着很不相同的面目;但是,两者都是在中国的地方,由中国的民族产生的思想学说,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这一点是相同的。综括这两个时代,名为古代期。
第二期,是从三国初年(公元220年)到唐玄宗末年(公元755年)约五百五十年间,这名为中古期。在这中古期的开始,儒教还维系着前期的余势,经学的研究也相当兴盛;但是,支配当时的思潮,实是老、庄的哲学,在当时的经注中用老、庄思想来注释儒教经典的也很多。同时,据说后汉的时候已到了中国的印度思想(即佛教),到进了这中古期,突然增长了势力,成了真正为中国人所理解、所信奉的思想;另一方面,它刺激了风靡当时的中国固有的思想(即老、庄的思想),确立了称为道教的一种宗教。于是,到了这中古期的后半期,儒、道、佛三教鼎立地兴盛着。即是说,在隋、唐的时候,是儒、道、佛三教鼎立的时代;三教之中,有着深远的哲学的,是佛教,当时第一流的思想家、学者中,有许多都是佛教者。
第三期,是从唐玄宗(公元756年)以后到现在约一千二百年间,这名为近代期。近代期,时间很长,所以,又可以分为四个时代。第一,是从中唐到五代的二百余年间,这是宋学的准备时代。第二,是从北宋初(公元963年)到南宋末(公元1279年)的三百二十年间[2],这是所谓的宋学时代。第三,是元、明两代,就是从公元1280—1661年的约三百八十年间[3],这个时期的中心在于明代,元代是它的过渡期。第四,是清代,是所谓考证学全盛的时代,但是,在思想方面,并不发达。近代期,有鉴于第二期兴盛过的佛教哲学的深远,便以改造中国固有的儒教,构成新的体系,为主要的目的。
总之,古代期的中国思想,滥觞于孔子,发扬于战国诸子,到汉代,由儒教统一了。到中古期,新增的佛教的力量,促进了道教的成立。儒、道、佛三教便鼎峙了。到近代期,佛教哲学影响到了儒教,儒教便被改造了。这被改造了的儒教的代表思想,是朱子学与阳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