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可普遍分为两种:一种人认为科学无所不能,另一种人害怕科学无所不能。 所有的想法、梦想、问题和疑虑都纷纷涌向未来时间维度。你处在现实世界的第几层?我们在以怎样的姿势逐层而上、迈向未来?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是敌托邦还是美丽新世界?
猛犸(geek宅男一枚)专业又精准地在这资讯汹涌的次元里捕捉到新科技的一举一动,分享思考和发现的乐趣:那些代表着信息时代技术的科技产品,正在某处的实验室里缓缓成型,它们延展了人类身体,浓缩了时代面貌,预告了未来的多立面。
作者简介:
猛犸,中年死宅挨踢已婚男,某高校教师,科普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成员。科技类专栏作者,在《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周刊》、《21世纪商业评论》、《瞭望东方周刊》、《南方人物周刊》、《新发现》、《牛顿·科学世界》等十几种刊物上发表过几十万字的科技类文章。
试读:
序·智能来袭
我们都想要一个机器猫那样的伙伴,但是却害怕《终结者》或者《黑客帝国》中的未来。当越来越多智能设备进入生活,当计算机和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一个小小村落,人似乎已经无法知晓,自己在这样的一场洪流当中,会被裹挟着前往何方。我们似乎身不由己。我们好像别无选择。
如果画一条曲线,用横坐标表示时间,以纵坐标表示人类生活变化的程度,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越来越陡的向上扬起的线条。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过去一百年这样快速变化的时期,一项技术催生了另一项技术,新的技术又加快了下一代技术的研发进程。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就会翻上一番,人均互联网带宽每9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每个美国人在今天消费的数据,足以装满9个4GB的U盘。
我们用车床和机械延伸了手,用汽车和飞机延伸了腿脚,用望远镜和显微镜延伸了眼睛,用电报和电话延伸了耳朵,用互联网将十亿人的大脑连接在了一起。我们任由手机和计算机来存储自己的梦想、记忆和欲望,通过搜索引擎来碰触人类所有的文明,经由电磁波将声音传到世界的尽头。我们与他人联络,同时被他人打扰;我们倾听他人,同时被他人聆听;我们探寻这个世界,同时被他人窥探;我们在期待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更快更强,但是却隐隐担心技术的变革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然而,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和机器对话,让机器帮忙做出选择。我们用搜索引擎寻找自家附近的餐馆,让卫星帮忙规划行程;我们随身携带电脑,生怕与网络失去联络;然而我们却常常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迷失,还错把消息当成了知识。
有人预言,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成为和机器合体的生物。这是一种相当可能的未来,从我们现在对待手机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我们信任手机如同伙伴,大多数人甚至睡觉时也手机不离身。我们用手机来充当自己的耳朵,用手机安排日程,用手机代替记忆,当手机丢失时会伤心难过。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人们与非生物建立起这样的信任关系——近乎共生的信任关系。更多的智能产品和技术会越来越快地走入生活,人们雄心勃勃地让机器人成为朋友、伙伴和仆役,让厨师们如同做化学实验般精确地烹制食物,让指纹或者眼睛来打开家门,然后你可以戴上3D眼镜触摸虚拟得如同真实的世界。
这些技术将会让生活更加容易,然而技术本身却会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在数十年以前我们抛弃了简单,开始使用沙子和金属构建一个复杂的微型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前进,任何理性和感性的决断,最终都被表示为0和1。我们每天都与这个新世界打交道,但是它惊人的复杂性却使得它完全无法被了解。在这个由硅片和光纤构建的新世界中,每个人都被提炼成一串数据,掩盖了彼此之间的诸多不同。我们已经开始习惯和依赖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如同依赖自来水和电力一般。很难想象再回到没有这一切的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生存。
然而在这样的新世界中,生活也变得不再是自己的事。GPS会告诉其他人我们去过哪里,谷歌知道每一个人曾经查询过哪些网页,Facebook知道每一个人的社交网络,Twitter让我们与世界分享所有的鸡毛蒜皮。我们所认为的“私”生活,已经展现在整个世界面前。
2009年12月,谷歌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发表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言论。他说,如果我们那样在乎自己的隐私,那么就不应该做任何可能让自己蒙羞的事情。这番话虽然非常让人尴尬,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情境: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可以被查阅,每个人都会成为庞大数据库中一小条不起眼的数据。一切都被机器掌握,而我们对此毫无办法。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拥有如此多的美好梦想、如此多的潜在危机、如此多的可能性。人们在令人应接不暇的技术中挣扎,憧憬技术会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担心它会毫不留情地碾碎已经遵循了千百年的传统。任何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在今天尤为如此。在这个智能机器能够为人做得更多更快更好的时代,在智能技术带来的甜美果实和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之间,我们只能谨慎小心地选择,以找到一个脆弱而危险的平衡。
智能时代已经来了,这将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将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智能技术和智能产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带来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未来。一些人将会变得放任和懒惰,宁肯接受技术为他们安排的轻松却毫无意义的生活。智能技术将会展示更多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努力钻研,也可以只是随波逐流。我们可以选择来者不拒,也可以选择精挑细选。虽然智能技术和智能机器会带来极大的诱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用千百万年进化出的、地球上最为复杂的器官,来做出属于自己而非机器的判断。
只有你能看见
虽然移动互联网的呼声越来越高,显示器也早已成为我们观察这个世界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但是显示器便携化的技术进展,似乎一直都没有什么太大起色。日本的兄弟工业公司在2009年开发出的新产品也许会改变这种现状:一种外形看起来像是一副眼镜的设备,可以用激光直接将图像投射到使用者的视网膜上。而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几位研究者干脆抛弃“便携显示器一定类似眼镜”的固有构想,把显示器直接做在了隐形眼镜上。
眼镜式显示器不算很新的产品,却依然没有普及。其原因之一在于,传统的眼镜式显示器采用不透光的液晶屏幕,这让它的使用范围大打折扣。而兄弟工业公司的新产品解决了这种问题,这项显示技术不会阻挡使用者的视线,而是在真实景物前叠加了一层半透明的显示效果。这种技术,被叫做“视网膜成像显示”(RID,Retinal Imaging Display)。
视网膜成像显示技术其实和我们过去使用的那种笨重的阴极射线管(CRT,Cathode Ray Tube)显示器异曲同工:利用人的视觉暂留原理,让激光快速地按指定顺序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循环扫描,撞击视网膜的一小块区域使其产生光感,人们就感觉到了图像的存在。兄弟工业公司的RID以每秒钟60次的频率刷新,可以显示800×600的分辨率,相当于14英寸的CRT显示器——那种在20年前使用的老古董。虽然这种分辨率看起来有点小,但提升它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2005年爱知世博会上,这一系统的原型就已经展示在世人面前。经过4年努力,兄弟工业将这种设备缩小到可以随身携带的程度,激光模块的重量只有25克,以一条线缆与腰部的电池和微型计算机相连。在技术上,这套系统使用了一个折射镜,将激光折射到人眼中,而不阻挡正常视野。这样,使用者通过RID系统看到的世界,会叠加在真正的世界之上。这种两全其美的方式,看起来很有希望成为下一代计算机使用的显示设备。
类似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一些研究者也在致力于将显示设备的尺寸尽可能地减小。他们将发光二极管元件、控制电路、天线和数据通信模块集成到一片软性隐形眼镜上,在这1.5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所构建出的系统相当于家用电脑的电源、显卡和显示器。出于安全顾虑,这种显示设备的第一个使用者是一只兔子;而按照项目负责人巴贝克·帕维兹(Babak A.Parviz)的说法,在20分钟试戴过程中,兔子并没有显示出任何不舒服的迹象。
这种显示系统需要无线供电,需要靠电磁场来激活内部电路,原理有点类似于公交一卡通,虽然现在它能提供的像素数量还不够多,但是可以想见,它显示的场景甚至可能占满你的全部视野——毕竟它是有史以来和人们的眼睛接触最亲密的显示系统了。
显而易见,人们会担心这些设备的安全性。我们怎么可以放心地让这些激光之类的东西直接射入眼睛——这个几乎是我们身上最脆弱的、完全不可再生的重要器官?当人们戴上了隐形眼镜显示器,它却突然失控怎么办?它就在瞳孔正前方,连眼皮这最后一层屏障都没有,它如果损伤了视网膜该怎么办?
的确,是否使用这种设备,会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在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显示器还没有走进生活之前,在鼻梁上架一副透明的显示器的场景还只能是设想。相对而言,视网膜成像技术似乎可以让人们更加放心一点——毕竟我们在进行视网膜扫描以认证身份的时候,采用的就是类似的激光技术。虽然视网膜非常脆弱,但它还是可以接受低能量激光的照射。对于RID系统来说,控制输出激光的功率,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所以对于隐形眼镜显示器,这个问题也可以以类似方法来解决,毕竟研究者们在对这套系统的研究过程中,首先也是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它是否足够安全。
按照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RID会比隐形眼镜显示器更快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兄弟工业公司将会在近两年将相应产品推向市场,而且甚至已经有了竞争对手——有消息称,NEC将很快推出视网膜显示设备,其原理和兄弟工业的产品原理并无二致。而隐形眼镜显示器,即使是帕维兹自己,也只能保守地认为可能会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出现产品化的成品。
看起来还有点遥远,但是只要想一想这种设备可能的用途,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将半透明的图像叠加在人的视野当中,只要再配合适当的软件,我们就会变成科幻作品中的人物,像《终结者》系列中的T-800、《辐射3》中的主角、或者《特种部队》中的那种超级战士。这种设备可以在我们的视野中显示与眼睛所看到的物体相对应的信息,可以将外语翻译成母语,可以直接在眼前显示效果更好的GPS,甚至可以将汽车的仪表盘显示在我们眼前,驾驶的时候再也不用低头。当然,还有游戏和电影——也许几年后,你会看到有人坐在椅子上傻笑,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是什么那么可笑。
这类设想被叫做“增强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正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领域之一。虽然现在增强现实的技术已经有了一些应用,但是它们都需要依赖传统的电脑或者手持设备的屏幕来做显示装置;而很明显,没有比无需干预的自动显示设备更好的方法。当像RID或者隐形眼镜显示器这样的显示装置开始进入市场时,我们就随身携带了一部随时显示的计算机,并且可以和互联网这一人类所有文明的集合体相连。我们将透过整个互联网重新审视世界,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无缝地连接在一起;而这将是最美好的未来。